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電商預售機制退場 重用戶體驗
  • 預售機制減商家大促風險
  • 八千失業軍 按季少六百
  • 講者籲中小企善用AI助增效
  • 展商攜新款車亮相車展
  • 首季居民收入中位數首破兩萬
  • 首四月賭稅近300億 按年升近倍
  • 新濠夥攜程拓高端旅遊業務
  • 學者倡結合團進團出補航線空白
  • 酒店業:配合政策 創新提升服務
  • (一家之言)流量時代 還需實力支撐
  • 商界促做好準備 迎回歸遊澳熱
  • 今年旅遊市場榮景或勝疫前
  • 中國品牌出海 創造需求+從心智造
  • 李家超:提振旅遊經濟意義重大
  • 外交公署:亂港遏華終將落空
  • 父子爭執打鬥父死子被捕
  • 港去年騙案損失逾91億
  • 特首:集中拼經濟發展
  • 飛龍閃耀

訪美西樂居鎮

2015-12-14 06:30




    訪美西樂居鎮

    一個列為美國歷史古蹟的百年華埠

    由於《從家傳的土生菜說起──口述歷史9》一書在今年春天出版了,藉假期之便,再次來到美西,首要將書籍送給書中受訪者Kenneth M.Harper。在美停留期間走訪了樂居鎮(Locke)──一個早期華人聚居的地方,要了解華人在加州的早期移民史,樂居鎮是田野調查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是全美國最古老的,唯一的,也是最後一個由華人建立起來的農村華埠。今年是該鎮成立一百周年的重大日子。

    由灣區走24號高速公路往東北上接160號高速公路以後,就進入了沙加緬度三角洲(Sacramento Delta)。160公路的右邊是可行郵輪的沙加緬度河,間有釣魚船停泊河道,雖然加州多年來持續乾旱,但公路兩旁的農田和果園,仍然景色宜人。就在這個三角洲之內,由北至南散佈在沙加緬度河沿岸建設了一個又一個的小鎮,分別是葛崙(Courtland)、樂居鎮(Locke)、汪古魯(Walnut Grove)、埃靈頓(Isleton)和里奧威士打(Rio Vista)。這五個小鎮昔日曾熱鬧興盛一時,是華人聚居之地。

    1849年,美國加州發現了金礦,華人從1850年開始以苦力身分,被賣來加州,成為淘金時代的廉價勞工。到1870年代以後,當淘金熱消退後,他們就轉往修建貫通美洲東西的中央太平洋鐵路,鐵路建築完成後,華工就逐漸轉移到沙加緬度三角洲一帶,以協助地主築堤防洪,開拓此地的農耕為業。本來沙加緬度河是由沖積土形成,水道縱橫,土地肥沃。最初時,因年年水患,所以不適宜耕種。當年的華工大多來自廣東中山和四邑,他們發覺沙加緬度三角洲的地形水勢與家鄉珠江三角洲南番順一帶的桑基魚塘頗為相似,對於此地,感到特別親切。於是墾荒築河堤,漸漸將沼澤改造成良田,種植作物如蘆筍、馬鈴薯、洋蔥、番茄、梨和桃等,把三角洲一帶轉變為全加州最富庶的農產地之一。華工從此在埃靈頓、汪古魯和葛崙這幾個小鎮居住下來。

    1915年,汪古魯的華埠發生大火,那時的首富李炳先生就帶着中山縣客家鄉親到上游一帶覓地另建家園。而當時的南太平洋鐵路公司在樂居鎮設有維修工具棚,僱有定期員工,加上旁有碼頭,水路客貨運輸常有人流,生活條件頗佳。於是,這些華人便向喬治樂居George Locke家族租用土地(由於1882年的排華法案後頒的土地法禁止華人在美國擁有土地)。住家每戶繳納租金五元,每家商店則繳納十元,才能在自己建造的木屋中生活,整個土地面積約共有九畝。這就是位於沙加緬度河和聖華金河(San Joaquin River)交匯之處的樂居鎮始建原由。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時的樂居鎮,華人大多數從事開荒築路的苦差或者在農場做工,每天工作十至十二小時酬勞僅得一元。鎮內常住華人約有六百,他們經營了六間餐館(其中兩間賣廣東點心)、九間雜貨舖(最大的是源昌,與另一間兼營屠宰家禽場)、罐頭廠、旅館及宿舍、中藥店、五間賭館、鴉片煙窖及五間妓寨。此外,還有中文學校,俊英工商會、國民黨支會和一間放映默片和表演粵劇的影院。每逢周末,三角洲華工便聚集樂居鎮,使樂居鎮一片熱鬧繁榮。四十年代開始,因經濟衰退、農產失收、罐頭廠倒閉,加上年輕一代遷往大城市謀生,樂居鎮漸漸走向下坡。

    樂居鎮有過歷史輝煌的一頁,因為居住此地的華人大都是與孫中山先生同鄉的廣東省中山縣客家人。他們大力資助孫中山先生的國民革命事業以及後來的抗日戰爭。1911年4 月和6月,孫中山就曾經兩次來到這幾個小鎮探訪華工,發表演講,募集革命經費。1932年淞滬戰役擊退日軍的民國第19路軍總司令蔡廷楷將軍,在1934年答謝全球華僑捐輸救國之行時,也特意來到汪古魯,一張百人紀念大合照現在仍然懸掛在樂居鎮大來博物館內。博物館由當年的賭館改裝而成,大門上陳列一面青天白日旗,舘內還保存着當年華人的賭具。位於主街街頭的周崧學校成立於1920年,是北美第一所中文學校。到了1970年代時,隨着華人的減少,學校便關閉了。熱心慈善事業的中山人周崧,一生充滿傳奇,尤其樂於捐資給華人學校。他在1903年及1906年分別開設兩家商店,創立了他的國民一元商店National Dollar Stores,在以後不到二十年時間,陸續在美國各州開設了數十家連鎖店,成為早期第一位華人百萬富翁。

    樂居鎮主街兩旁都是木造的兩層樓房,二樓建有陽台,樓下是商店。這些已有八十多年歷史的樓房保持着初建時的模樣,商店門前掛着的一塊塊中文牌匾,提醒人們在上個世紀初華工在這裡的生活故事。1970年代美國政府認識到樂居鎮的歷史價值,於是將鎮內五十間木樓房列為國家歷史古蹟,以表揚樂居鎮為全美唯一由全華人建立及居住的華埠。根據法律,現有建築物不能拆卸,外貌也不能改變。目前,樂居鎮的建築與1920年一模一樣,只是人煙冷落了。

    可以說的是,樂居鎮之所以能完好地保存下來,是因為在1980年春,樂居鎮成為了主張“開發”及“保護”兩派人士的爭奪戰場,雙方一場場的辯論,引來不少電視台、學生、學者採訪,拍紀錄片和撰寫論文。加州立法議會、公園管理局及房屋重建局也公開聽取意見並鄭重討論研究保存樂居鎮的方案。美國政府也認識到了樂居鎮的歷史價值,將鎮內五十間樓房列為國家歷史古蹟。這也是全美唯一一個由華人建立並居住的唐人埠。

    根據資料顯示,一本以中、英文對照寫成的書籍《美國華工田園生活》,由該書主編梁靜源在1980年樂居鎮的“留”與“毀”爭辯中與助手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採訪了二十位居民撰寫而成。他在序言中提到:“口述史料的收集並不容易,有些人不願提及過去,甚至有人表示疑心及不信任,尤其問及他們早年的情況時,此種心態就更為嚴重。”主編將樂居鎮及沙加緬度三角洲的華人移民歷史,也是早期華工在美國農田上苦苦掙扎的血汗史及他們對加州農業發展的貢獻一一記錄下來,讓這段不為主流重視的歷史不至於因為時光的流逝而被遺忘以至消失。

    後記:來到樂居鎮不能不一探Al’s Place這家酒吧餐室,餐室是1934年Al Adami將李炳開設的中菜館接辦過來,成為當時唯一非華人經營的生意。除了裝飾充滿西部牛仔風情和十分美味的“牛扒三文治”(塗上花生醬、橘子醬及牛油的牛扒)之外,最特別之處是在酒吧的天花板上釘滿了一張張花綠綠的美金,一問之下,原來顧客用飛鏢將鈔票掟上天花板作為慈善捐款。在每年的中國農曆春節前後,餐廳老闆就把那些釘在天花板上的鈔票全部取下來,作為慈善捐款和準備免費大餐招待當地的貧困人士。據說每年都有將近USD2,000元的善款收入,可說是別具創意。

    蔡珮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