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印尼波音機引擎起火緊急降落
  • 東京大學擬漲學費
  • 瑞士小鎮刀客當街傷六人
  • 高溫持續
  • 登革熱新疫苗列世衛預審清單
  • 十六女性控大衛 · 高帕菲性侵
  • 滇婦中美男計淪間諜
  • 美駁船撞塌大橋
  • 工行原副行長張紅力被逮捕
  • 深中通道
  • 兩“海上巨無霸”出江試航
  • 渝五旬漢吊頸鍛煉亡
  • 穗十三行市場大火一死
  • (社論)美言而無信再挑貿易戰
  • 李強會見普京
  • 中方:典型雙標
  • 大陸廿七軍機巡台
  • “新式”玩具
  • 標本亮相
  • 海交會榕開幕台胞參會創新高

中國聚焦供給側改革

2015-12-23 06:30

    中國聚焦供給側改革

    明年是中國“十三五”規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中國經濟走向何方備受矚目。剛落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明年經濟發展的大政方針,其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會議的關鍵詞。

    自今年十一月以來,“供給側改革”就成為國內的經濟熱詞,被屢屢提及,此次更被寫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報告,可見“供給側改革”已被提升到新高度。“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潛力大,韌性強,迴旋餘地大,但也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這些問題從症狀上看,表現為經濟增速下降、產品價格下跌、企業效益下滑等,但歸根到底是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所致。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實際上是供給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一方面已有供給因為供大於求出現了過剩;另一方面部分需求缺乏相應的供給難以被滿足。化解這一矛盾的根本辦法,在於着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及今後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着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包括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實行減稅政策,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為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降低融資成本;要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製造強國建設、加快服務業發展、提高基礎設施網絡化水平等,推動形成新的增長點;要堅持創新驅動,着力補齊短板,加快綠色發展,發展實體經濟。

    會議強調,明年結構性改革任務十分繁重,主抓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其中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擴大有效供給四措施,與供給側改革密切相關。

    為此,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具體政策,包括積極穩妥處置“僵屍企業”,通過兼併重組、債務重組乃至破產清算,實現市場出清,化解過剩產能;嚴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產能過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業稅費負擔,降低社會保險費、財務成本、電力價格和物流成本等;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取消過時的限制性措施,打通供需通道,化解房地產庫存,穩定房地產市場;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培育發展新產業,加快技術、產品、業態等創新,來擴大有效供給。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央瞄準國內產能過剩、房地產庫存過高、經濟放緩等問題開出的一副藥方。該藥方能否藥到病除,需要各地、各部門共同發力。首先要推動體制機制創新,釋放生產力,為企業創新、民眾創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其次需要提供更大的財政政策支持,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是必要選項。再者,需要有社會政策托底,才能守住民生底線,最大程度減少陣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另外,人才也很重要,我國創新性人才嚴重不足,比如中西部地區很多生產要素條件很好,土地資源、市場都有,廉價勞動力也很多卻難成氣候,關鍵是缺少了領軍人才、企業家。

    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要適應新常態,不能坐着等、站着看,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克服當前困難,再創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