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越國會主席王庭惠辭職
  • 美首季經濟增1.6%遜於預期
  • 我公民在菲潛水溺亡
  • 美高校爆“挺巴”抗議
  • 華籲在美留學人員注意安全
  • 漁碼購物消費嘉年華開幕
  • 內地澳門入境旅遊推介昨舉行
  • 首季居民失業率降至2.7%
  • 灣區知產中心協助對接逾2,500宗
  • AI智能客服應用 首階段支援八語
  • 講者倡善用科技 抓準客群需求
  • 宜昌參旅博會 冀與澳直航
  • 蘇率團參旅博會 推介文旅品牌
  • 休閒旅遊協會旅博會設展區
  • 旅局料“五一”酒店訂房近九成
  • 演藝之都展館開館 推特色藝文
  • 酒店協會旅博會展位 宣傳+配對
  • 旅博會開鑼 料3.7萬人次入場
  • (一家之言)青年提升技能 增擇業機會
  • 字節跳動:不賣TikTok

用好政策不能單靠輿論

2015-12-25 06:30

    用好政策不能單靠輿論

    曾經在澳門社會爭議了許多年的廿四小時通關,風風火火落實後,除了增加部分居民和旅客的往來便利,社會上擔心的影響和期望的好處,似乎都沒有如期而至。到底是各方高估形勢,還是如民航業所指,配套措施未跟上,單項政策效益終究有限?

    隨着中央不斷向澳門輸送政策措施,澳門社會如何用好用盡政策的壓力將越來越大,配套措施及時跟上是最基本要求,關鍵還是發展思維和執行力。

    對於廿四小時通關,澳門社會一直最擔心樓價受影響、消費被分流,當政策終究來臨,又期望可以延長消費時間和吸引新類型旅客。但措施落實了一段時間後,除了部分有實際需要的人,社會上似乎已經忘了這個新措施。

    廿四小時通關衍生經濟效益有限,估計與措施受限制有關。比如人流往來最多的拱北口岸,僅保留跨工區有限制放行;真正廿四小時通關的橫琴口岸,又如民航業所言,兩邊交通配套都不足,加上路途遙遠,一般居民和旅客都不常採用。

    一個社會上爭取多年的政策終於落實,最終效果卻不如預期。是不是應該歸咎於整個爭取政策的過程中。澳門社會前期忙着顧慮,後期盲目樂觀,但從頭到尾沒有人落地進行政策評估和制訂配套設施規劃?就以民航業為例,希望吸引珠三角地區居民使用澳門機場,這個願望自機場落成已經存在。過去受制於種種客觀條件,其中包括通關時間。如今廿四小時通關,但其它的受制條件並沒有改善,比如交通配套。

    如果寄望廿四小時通關可以為澳門機場開拓珠三角市場打開一個缺口,難道實施廿四小時通關後,其它的配套條件就會自動生成?如果包括民航業在內的許多方面發展,都希望借助廿四小時通關來打開局面,那麼澳門社會應該做的事情又何止於爭取一個通關措施?又以民航業為例,如果要吸引珠三角居民,機場服務是否要深入周邊地區?

    廿四小時通關如是,橫琴開發如是,如今又新接了確定海域的大禮。跟以往相似的場景是,唱好政策、費心提供想像空間的輿論不少,但未來水域的妥善管理和充分利用,是不是說着說着就有眉目呢?有沒有人真正落地為擁有水域後的發展做規劃和部署各種配套,且提出具體發展方案和落實時間表呢?社會上有多少人真正能為水域管理和海洋經濟發展提出到位問題呢?這關係整個社會的認知和技術力量。如果中央給澳門一個又一個政策,但澳門社會都用不好,這說明甚麼呢?

    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