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越國會主席王庭惠辭職
  • 美首季經濟增1.6%遜於預期
  • 我公民在菲潛水溺亡
  • 美高校爆“挺巴”抗議
  • 華籲在美留學人員注意安全
  • 漁碼購物消費嘉年華開幕
  • 內地澳門入境旅遊推介昨舉行
  • 首季居民失業率降至2.7%
  • 灣區知產中心協助對接逾2,500宗
  • AI智能客服應用 首階段支援八語
  • 講者倡善用科技 抓準客群需求
  • 宜昌參旅博會 冀與澳直航
  • 蘇率團參旅博會 推介文旅品牌
  • 休閒旅遊協會旅博會設展區
  • 旅局料“五一”酒店訂房近九成
  • 演藝之都展館開館 推特色藝文
  • 酒店協會旅博會展位 宣傳+配對
  • 旅博會開鑼 料3.7萬人次入場
  • (一家之言)青年提升技能 增擇業機會
  • 字節跳動:不賣TikTok

論國民幸福指數與經濟增長關係

2015-12-27 06:30

中國希望未來五年令七千萬貧困人民脫貧(美聯社)


    論國民幸福指數與經濟增長關係

    二○一五年即將完結,中國最快在下月公佈一五年全年GDP的增長。中國的GDP增長頭三季分別為7%、7%及6.9%。習近平主席近數月在不同場合提到有信心“保七”。在二○一五年十月的中央十八屆五中全會閉幕後,習近平主席更加訂下未來五年中國的經濟發展路向,希望在二○二○年GDP比二○一○年翻一番。

    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資料,中國在二○一○年的GDP已達到6萬億美元,即每人平均4,400美元左右;到二○二○年,習近平主席希望每人平均國內生產總值可達到8,800美元。如果中國人口真的增長到預期的14.1億,即中國二○二○年的GDP將會達到12萬4千億美元。當然,GDP祇是測度中國的經濟發展的指標之一,但更重要是習近平主席的主要目標是提供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成功建立他所提倡之“小康社會”,亦可在未來五年帶出七千萬中國人民於貧困線外。

    不丹七十年代提出

    論到人民的福祉,除了GDP之外,許多國家嘗試用另類指數,例如“國民幸福指數”(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GNH)來測試經濟增長對國民的影響。GNH 的定義是衡量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狀況的感受和體驗,即人民的幸福感。訂下GNH指數的綜合系數不單祇是統計經濟生產,還會包括經濟生產對環境、人民的生理和心理影響,加上企業及政治架構的實力。

    國民幸福指數(GNH)最早由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是由南亞的不丹王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國王首先提出的,他認為“政府國策應該關注國民幸福,並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人生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包括科學及科技的種種好處)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政理念的指導下,不單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指標。

    其後,GNH理念備受關注。七十年代不丹提出GNH時不引人注目,然而二十多年實踐已經引起全世界矚目,世界上不少著名的經濟學家把目光投向這個南亞小國,開始認真研究“不丹模式”。美國的世界價值研究機構開始了“幸福指數”研究;英國則創設了“國民發展指數”,考慮了社會、環境成本和自然資本;日本也開始採用另一種形式的國民幸福總值,更強調了文化方面的因素。

    收入增提升滿足感

    發展到一一年聯合國在當年七月通過了一項決議案,編號65/309,將“幸福”擺放在環球發展的議程內。同年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推出一個“更好生活指數”(Better Life Index)。由於兩大國際機構(聯合國及OECD)亦納入“幸福”為一個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可見GNH的概念並非有名無實。根據聯合國在一一年發佈的World Happiness Report,這份報告提出到在一個貧困的社會,依賴用一般的經濟工具來衡量追求物質利益頗有根據。較高的家庭收入(或更高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通常標誌着窮人生活條件的改善。窮人均受缺乏:(一)足夠糧食的供應;(二)有合理報酬的就業機會;(三)享受醫療福利;(四)安全的食水和衛生設施及(五)受教育的機會。隨着人民平均收入從非常低水平提升,貧窮的人民最有滿足感是當他們的收入有提升後,就算增加的幅度一般,亦都可能足夠保存一個小孩的生命,家人亦可得到溫飽及可減低因營養不良而引致的疾病。說到底,貧窮國家人民的壓力大多是來自每日掙扎求存。

    反過來說,比較富裕國家的人民沒有上述的擔心,但是他們仍由於過分地持續追求物質的享受,遺忘或捨棄了務實和道德觀念,最終亦可能對社會責任拋諸腦後。這些人亦都有他們的問題,大多數都是因為太過分追求物質享受而引發的生理和心理問題,例如:癡肥、生理、吸毒以及癖好等。

    提到發達國家的人民,一般來說,越大壓力必定影響一個人的心情,換句話說,越受壓力,就越不開心。《南華早報》於今年十一月廿八日刊登一份圖片統計了富庶國家人民形成壓力的主要原因 (詳見附表)。

    政策不能祇顧幸福

    當然,GNH亦有負面的批評。最重要是GNH依賴很多主觀判斷,皆因GNH沒有一個世界公認的定義,所以各國政府可以用不同的尺度、不同的理解及不同的數據編製一份利於他們GNH的報告來支持該政府想推出的政策或標榜他們的政績。在這情況下,國與國在GNH之間的比較就變得毫無意思了。亦有人批評如果一個國家的政策祇是着重“人民幸福”四個字,似乎是過度簡單及短視。正如現時歐元區很多國家的人民因為緊縮政策而非常不開心,但長遠而言,如這些國家因短暫的痛苦而可換取長達的經濟穩健,最終人民必定受惠而變得更開心。

    從上述圖表可以顯示出富庶國家的人民的壓力許多是無形的,與貧窮國家人民每天掙扎求存的壓力截然不同,但是兩者結果都是人民不開心、不幸福。

    總括來說,GNH是一個有用來測度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另類指標,但是不可能取代GDP。因為很多令人民快樂的政策都是需要金錢,如果GDP沒有增長時,即表示人民收入沒有提升,政府亦沒有大量資金放在人民身上。

    關鍵如何善用資金

    當然,英文有一句“Money cannot buy happiness”,表示“金錢不可以買到快樂”,但中國人亦有一句“金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其實,這兩句說話可以說是對亦可以說是錯,到頭來是取決於資金是如何運用、是否用得恰當於人民身上。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是有足夠的資源來滿足全國人民所有的需求,重要是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合適地分配及投放於國民身上。舉例,一個政府可以還富於民,提供更加全面及高質數的醫療服務或社會保障,亦可以築橋起路加強這個國家的基本基礎建設從而提高經濟增長。

    上述所有的政府政策都是利民,但在有限的資源下,投放許多資金落於每一個項目及每一個項目落實的時間,就要視乎當時的實際情況來定。不單祇中國甚至全世界,GDP的增長祇是代表國家的富庶和一部分國民收入上升,但是全體國民的生活是否提升與GDP的增長一同提升就是另外一個問題啦!

    鍾立雄暨經濟研究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