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日圓兌美元跌破158:1
  • 內地首季黃金消費三百噸
  • 金價衝高 買金客少兩三成
  • 與人類智能有差距 AI“入屋”需時
  • 八大變革引領智能工廠建設
  • 修水旅遊推介 與澳客源互送
  • 賀州打造灣區康養旅遊首選地
  • 大健康產品整合 促琴澳旅業融合
  • 南京文旅推介 展四季風貌
  • 旅博會促逾30項目簽約
  • (一家之言)做好服務創新產品 破悶局
  • 越國會主席王庭惠辭職
  • 美首季經濟增1.6%遜於預期
  • 我公民在菲潛水溺亡
  • 美高校爆“挺巴”抗議
  • 華籲在美留學人員注意安全
  • 漁碼購物消費嘉年華開幕
  • 內地澳門入境旅遊推介昨舉行
  • 首季居民失業率降至2.7%
  • 灣區知產中心協助對接逾2,500宗

新經濟形勢下對政府施政的思考

2016-01-27 06:30

澳門特區可持續發展依靠人才培養

    新經濟形勢下對政府施政的思考

    回顧第五屆立法會過去兩屆會期,政府在改善民生和提高施政效率等工作上都有所改進。但外圍經濟環境的不明朗因素持續發酵,以及澳門賭收連跌18個月(二○一四年六月至二○一五年十一月)等新經濟形勢的出現,令政府工作及民生問題面臨新挑戰。因此,如何發揮澳門特區內部的主觀能動性,維持澳門經濟及社會穩定,成為現階段工作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

    部分工作初見效    提振社會信心

    對於《二○一五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吿》中,五司均提出各自範疇的施政目標,在執行的過程中亦凸顯新一屆政府對施政績效的關注。縱觀過去一年,五司範疇雖仍有不少“維持現有工作”,但不可否認的是,新一屆政府在維持經濟平穩、回應社會訴求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及成績。從這些已初見成效的工作上亦不難看出,對於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新一屆政府不失勇於面對及承擔的精神,並積極應對及解決,提振社會各界對政府的管治信心。

    新一年施政報吿    接地氣重民生

    新出台的《二○一六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吿》以“促經濟、重民生、穩發展”為施政重點,包括持續提升民生素質、促進經濟適度多元、建設宜居城市、深化公共行政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例如,涉及民生的部分在維持去年水平的基礎上,更加大對長者、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殘疾人士及弱勢家庭的支援,對社會持續和諧穩定起到正面作用。相比於長篇大論的政治術語,這些實實在在紓民困、穩民心的惠民措施更受普羅大衆關注,也更“接地氣”。不過,未來的路仍然任重道遠,需要特區政府更深層次和大刀闊斧地進行法制建設及體制改革。

    有專家學者及市民認為,雖然經濟連續18個月下行,施政報吿對民生福利,尤其是弱勢及殘障人士的紓困措施仍有所提升或保持現狀,値得肯定。更値得讚揚的是今屆特區政府相對地肯面對和承擔,加上施政報吿提出本澳首個“五年規劃”是一大進步,未來將對本澳長遠發展作自我監督,體現特區政府的科學施政,値得嘉許。與此同時,在扶持中小微企、活化社區經濟及支持靑年創業等方面,均反映政府正為盤活經濟謀出路。打造宜居城市方面,報吿亦有提出“公交優先”、推行多項可操作性的優化措施。從整體上顯示澳門特區正在向着良好的態勢發展。

    積極應對新形勢    危中尋機遇

    然而,我們的團隊請敎和歸納專家學者及市民的意見,大家認為雖然澳門特區正面臨發展的機遇和挑戰,但現時社會的新形勢已從以往的“居安思危”進入到“危中尋機”的新階段,必須要盡快改善法律滯後及審愼應對經濟下滑等新舊問題。尤其是行政績效方面,更需從過往的不足當中,借鑒鄰近地區的成功經驗,尋找新機遇、新突破。現時重中之重的工作是構建良好的法律環境及愛國敎育和培養優秀的管治團隊人才,且關鍵要點就是行政當局必須對滯後的法制和敎育機制進行大改革,並需創造環境,持續性地培養梯階式的愛國愛澳管治團隊人才;在整體社會素質提升方面,應全面推動愛國敎育,且要着重於公民敎育素養的意識氛圍,方能在未來的政程上披荆斬棘,並肩度過每一個難關。

    一、完善法制建設,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澳門法律滯後已成頑疾,不合時宜的法律體系難以符合社會及經濟發展的要求。在以往的執法過程中,有些官員表面上“依法辦事”,但實質上是“合法不合理”,為此也確實累積了不少民怨。誠然,法律滯後的負面影響,不單影響“一國兩制”、澳人治澳的方針政策,就連市民每日的起居生活都受到牽連。

    例如,“樓宇滲漏水”就是長期困擾市民生活最典型的案例。據統計數字顯示:“樓齡三十年或以上的商住及工業樓宇統計”數字逐年上升,由二○○八年的3,403棟,直到二○一三年的4,085棟。同時,自二○○九年至今,我們的團隊已累計收到超過200個樓宇滲漏水個案,其中絕大多數個案因各種原由,如政府部門一直檢測不出滲漏源頭、或者是無法進入懷疑滲漏水的單位做檢測及維修、大廈業主委員會未能達成共識等,長年懸而未決,導致涉事樓宇的居民被迫要不斷忍受惡劣的居住環境,怨聲載道,至今政府部門仍未有修法的意向,因市民最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拖再拖。

    過去“歐案”年代已具體地反映政府不作為的癥結問題,嚴重阻礙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特區政府的管治威信。然而至今社會的民智不斷提升,市民的訴求只會日漸增加,但政府個別部門還存在不作為的亂象,如上述樓宇滲漏水問題遲遲未立法或修法,便是最好的證明。

    有個別官員的不作為行為,無大局意識,懶政瀆職,使對特區民生有利的法規法案一拖再拖,最終導致國家、特區及市民的利益蒙受損失,甚至錯失社會及經濟發展的良機。因而根本上顯示那些官員對“愛國愛澳”意識的薄弱,缺乏愛民之心,更是對“一國兩制”和基本法認識不足。現時新一屆政府在行政效率、官員問責方面雖有所提升,但是要搞好法制建設,除需要接地氣和重民生,更必須整體政府部門加強跨部門的協調和合作,杜絕不作為的亂象。

    二、以史為鑒,全面推動愛國敎育。

    多年來,澳門特區愛國敎育和公民敎育的進展未如理想,例如:愛國敎育,學前敎育、中小學以至高校敎育同樣令人憂心。幼兒入托的家長長期需要排隊“攞位”;本澳大部分中小學校均缺乏擴建新校舍的土地資源、中小學校舍的設施、空間、師資等,受到土地和環境的極大限制,因而部分中小學生還被迫擠在狹小簡陋的課室讀書,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思維方式。反觀大學,因為有政府提供例如資金、場地、設施等,基本上供應齊全,以及其擴容量已經超過現時本澳學生的需求,如果不向外招生,其校內資源和設備好難得到充分利用,間接浪費資源。雖然從二○一六年的施政報吿中可觀察到特區政府非常關注敎育制度上的缺失,但現實的問題必須以現實行動才能解決,故面對中小學校空間發展的問題未能及時解決,以及其敎育設施的軟硬件的錯配,遑論能與時俱進配合特區政府的可持續發展?故肯定會影響整體敎育的素質。

    這些亂象可能會導致澳門特區在精神層面缺乏統一的價値觀、世界觀,甚至對澳門基本法、國家大局利益、民族團結、公民權益、以民為本等基本概念缺乏充分的了解。例如:最近在社會現實中亦有調查報吿發現,本澳靑少年當中,只有27%受訪靑年和學生(18至29歲)認同有需要推行國情敎育,顯示特區政府在推動愛國敎育上存在很大的缺失,尤其靑少年對“行政主導”和“一國兩制”等認知不足的問題,更展示出提升整體市民的公民素質和愛國愛澳意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以,大家都需要反思的是,“澳門已回歸十六年,而我哋啲愛國思想又回歸咗未呢?”

    特區政府應該以史為鑒,利用二○一四年甲午戰爭120周年和二○一五年抗日戰爭曁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從中汲取經驗和敎訓,全力強化和深化整體市民的愛國愛澳敎育。甲午戰爭因“缺乏合群觀念及凝聚意識”而失利,抗日戰爭則因舉國上下結成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而最終取得勝利。同樣是面對日本帝國主義,前後兩次戰爭卻有着截然不同的結果,毋庸置疑,愛國精神在其中起到了關鍵性的思想指導作用。因此,如果沒有統一的愛國敎育環境,則無法建立全社會共同的價値觀。例如:我們用“一國”視野去看“兩制”問題,還是用“兩制”中的澳門視角去看問題,得出的結論會有所不同。

    但値得注意的是,普及愛國精神須正視歷史。尤其是習主席在澳門回歸十五周年活動上發表重要講話中提到,要將國家歷史文化和國情敎育擺在靑少年敎育的突出位置。然而有傳媒報道:“現時本澳公民課敎材五花八門,公民課的敎師有‘搭豬頭骨’之稱,可能是語文、歷史等文科敎師兼任。”連敎歷史的老師都不是專科敎學,又如何保證學生會正視祖國的偉大歷史進程?況且有國際權威調硏報吿指出,作為特區政府培養治理人才重要基地的大學,其學術水平普遍低於周邊地區。再者,澳門至今仍缺乏統一的、成體系的歷史敎材。在敎材、師資雙重匱乏和不稱授的情況下,愛國敎育的質量亦不能得到保證。因此,盡快訂定正規、系統的歷史敎材及國情敎育、愛國敎育等材料,同時引進資深歷史敎師,做到眞正歷史專業敎學的效果。政府有關部門可與學界及高校在敎材內容、課程設置,以及敎師培訓等方面合作,以提升敎材質量及師資水平,令愛國敎育眞正得到貫徹落實和達至國家領導人的期望。

    三、增強人才儲備,持續培養梯隊式的“愛國愛澳”管治團隊。

    符合澳門特區長遠利益及民生福祉的政策措施和好的方針政策均需要有人執行。能勝任這些功在社稷、利於民生的工作人士,則可稱得上是於國於民有用之人才。專家學者指出,人才即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並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就是人才。但其思不正之人,能力越強則負能量越強,對社會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越大。這正是培養管治團隊人才,必先端正其“愛國愛澳”之心的道理。

    對於公務員團隊是否具備國家和市民所期望的人才問題,截至二○一四年底,澳門有32,791名公務員,二○一五年計劃新“招聘”及“入職”人數為2,581人,扣除離退人員後,預計至今年底,澳門約有35,000名公務員,佔整體勞動力8.8%。面對人數衆多的公職人員群體,如何經過持續性培養,令其眞正成為符合特區及市民要求的、稱職的人才?

    行政法務範疇以“精兵簡政”作為施政重點之一。有關精兵簡政,《關於抗日根據地軍事建設的指示》中提及,毛澤東指出“精兵簡政”應有五條,其中第三條是指:“在財政經濟力量範圍內和不妨礙抗戰力量條件下,對於軍事實行精兵主義,加強戰鬥力,以兵皆能戰,戰必能勝為原則,避免老弱殘疾濫竽充數現象。對於政府應實行簡政主義,充實政府機構,以人少事精,勝任職責為原則,避免機關龐大,冗員充塞,浪費人力、財力等現象。”簡言之精兵簡政並不能單一理解為大幅裁員及簡化程序,而是更注重行政效率、整體官員的責任心、專業技能,以及不能忽視的管治隊伍的“士氣”問題。所以特區政府要培育具有質量的管治人才,就要創造環境讓各級公務員均有向上流動的機會,提升管理人才的士氣。對於梯隊式愛國愛澳管治團隊的培養,筆者根據專家學者的意見歸納提出兩點建議。

    第一,意識形態的培養應得到重視,如加強國情敎育,強化公職人員的“愛國愛澳”意識,及對澳門基本法及“一國兩制”的認知及理解,以助其提升心理素質及施政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學習後的績效更需體現在實際的工作上。

    第二,建立激勵機制,主要體現在薪酬及晉升機會兩個方面:(一)是不同層級的公務員應有薪酬差距,檢討及修改滯後的《公務人員職程制度》和《領導及主管人員通則的基本規定》等的法律法規,需要拉大主管級別和下級公務員的薪俸點,達至吸引公務員有向上流動的意慾。例如普通公務員工作若干年的薪酬已與處長相若,且無需承擔處長的壓力及責任。這樣的體制之下,如何鼓勵公務員積極進取?(二)提供晉升機會,創造良好環境培養其成才。從基層工作人員,到中層管理人員,再到領導及主管人員,需要構建完善及合理的一整套晉升制度,體現梯隊式發展的職業前景,鼓勵人員向上流動,提振士氣,發揮所長,貢獻社會。

    人才培養並非一朝一夕,而是一項持續性的工作,更是一份功在千秋的使命。新一屆特區政府應有計劃和有系統地持續培養梯隊式的愛國愛澳管治團隊,令“一國兩制”、“依法施政”方針能夠在有效管理、權責明晰的體制中得到更好地貫徹落實,並在傳承中不斷創新,進一步推動法制建設。只有形成共同的社會價値標準,政府官員才能眞正克己奉公、執政為民,民衆才能以相同的價値標準監督政府、提出訴求及建議,共同維護特區的繁榮穩定及和諧共融。

    曾錦培(立法議員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