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6.18”臨近 以舊換新促銷重點
  • 短債基金投資新機遇
  • 內地居民消費需求小幅回升
  • 金沙多維度扶持本地中小企
  • 惠澳措施 助建世旅城
  • 金沙廿年 在澳投資逾千二億
  • 澳門金沙慶開幕廿周年
  • 優化體驗 創造引客誘因
  • 中國對話 探入境遊市場灣區機遇
  • 今日會議重點:與何超瓊對話
  • 線上線下推廣 引八城自由行客
  • PATA開幕 助澳深化旅遊+
  • (一家之言)灣區合作共拓國際市場
  • 實踐“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 全球最大型國際標準評審中國葡萄酒大賽
  • 打造文旅品牌項目 推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 永利支持澳門擦亮國際大都市金名片
  • 利率前景主導英鎊走勢
  • 撤辣去庫存 發展商資金回籠15億
  • 中成品油價年內首次兩連跌

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大 今年料增6.5%

2016-01-28 06:30

    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大   今年料增6.5%

    【路透社北京廿七日電】如何看待下行壓力仍大的中國經濟,中國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首席經濟師祝寶良表示,未來兩到三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減,預計今年GDP增幅目標會在6.5%左右,赤字率3%。

    產能過剩需時消化

    他稱,中國經濟正進行結構調整,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趨勢並沒有改變,但重化工業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嚴峻,需要兩至三年甚至更長時間消化。同時財政困難,金融風險也在加大,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的概率在上升,需要對潛在風險點有充分認識。

    “政策取向很正確,大的目標也很清晰,但要在短期內讓政策落實和具體見效也有難度,就會影響到市場的預期。”他說。這也意味着中國經濟可能要下行,從去年6.9%到6.5%甚至於再下到6%,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兩至三年,“在這個過程中,能否忍受經濟6.5%、6%,這考察我們的耐力。”

    他認為6.5%不是每年的目標,是一個長期的平均目標,這兩年容忍速度下降,結構改得快一點,以後有一個反彈,這就需要有一些戰略上的變化。

    積極財策加力增效

    “我個人覺得中國的經濟問題不是像我們反映的那麼大,中國肯定不是最壞的,現在是一個比壞的時代,中國經濟絕對不是最壞的。”祝寶良稱。

    從需求看,經濟穩定關鍵看投資。房地產和製造業投資會繼續放緩,基礎設施投資穩定。消費基本穩定,進出口回升。一五年企業減庫存階段基本結束。一六年GDP增幅預計為6.5%左右,一七年繼續減慢。

    他認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着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行政管理、國有企業、財稅、金融、社保等改革,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

    積極的財政政策更要加力增效,預計今年擴大預算赤字到GDP的3%,地方政府債務置換一六年至少五萬億元,並通過結構性減稅支援結構調整,同時守住社會保障的底線。

    八因素增企業成本

    祝寶良認為,由於傳統製造業產能過剩問題較嚴重,不僅波及到房地產,也涉及到地方政府的融資問題。以前地方政府靠四個辦法融資,招商引資、融資平台、土地出讓、財政收入,同時一些事權在不斷的下放到地方政府。

    現在基礎設施建設、地下管廊、停車場基本上事權在政府,但財政收支管理又是條塊管理,意味着買醬油的錢不能買醋,買醋的錢又不能買鹽,一些大的投資專案也需要地方政府配套,這種管理體制也令地方政府無法集中財力幹一些大事,也影響積極財政政策的效果。

    “這幾大塊投資都在下降,只要還在降就意味着製造業還沒有到底,去產能去庫存沒有結束,處置這些問題需要時間。”他稱。

    祝寶良提到,企業經營困難,八個因素增加企業成本,包括制度性成本、融資成本、稅、費、五險一金、流通費用、土地價格和電力價格等。

    股市體現金融風險

    此外,金融風險也在上升,除財政較困難,金融風險確實在加大,去年已在股市債市有所體現,今年開年以來股匯大跌又提示可能引爆的風險點。

    “未來債券市場,甚至信貸還會不會出現問題,到底出多大問題,有必要搞清楚風險點。”祝寶良稱,中國目前的諸多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結構出了問題,這些是不能再依靠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一下就能把經濟拉起來。這從近兩年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效果在下降已有所反映。

    “去年宏觀調控政策是亂的,多目標多工,相互之間打架,不知道在幹甚麼,你的宏觀調控是甚麼,一會兒調結構,一會兒穩增長,每一個目標後面跟着一大堆政策,各個部委去搞改革。後來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扭轉這局面,提出非常好的一套新的一種邏輯,只要沿着這個邏輯走,經濟問題就不會太大。”祝寶良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