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港澳記者了解國產機研發歷程
  • 黎若嵐:土生土語是澳孕育語言
  • 今多雲驟雨
  • (新聞小語)汲取教訓 保障更生人士
  • 鏡湖:護理促進醫療產業發展
  • 黃潔貞促建高水平護理梯隊
  • 培道才藝達人比拼精彩紛呈
  • 學聯成員學習國安知識
  • 全澳教師籃球賽卅七隊競逐
  • 教局建言平台關注青年體質
  • 明愛特教交流會分享心得
  • 中國海洋大學訪澳大促合作
  • 閩政協主席訪城大促交流
  • 青年教師赴港交流收穫豐
  • 福校幼園慶母親節溫馨感人
  • 城大論壇促琴澳金融發展
  • 新聞特搜
  • 恆山黃芪認證技術琴澳落地
  • 工聯北綜講解防坐骨神經痛
  • 智耆之友午膳齋宴溫馨

數據訂策發展跨海交通

2016-02-06 06:30

    數據訂策發展跨海交通

    西灣大橋電單車專道一二年臨時上馬,至今續期了六次,當局透露年內決定去留。民間社團昨公佈民調,逾五成六人支持專道臨時變永久,約三成九人支持維持臨時,數據有一定參考價值,惟專道去留還需更多佐證作決策。

    澳門有十多萬部電單車,氹仔又漸漸變成一個有近十萬人的第二大區。跨海交通繁忙,鐵騎士大橋出事甚至意外死亡,過去不時發生,西灣橋電單車專道就在此大背景下上馬,至今仍有爭議,去向一直難以拍板。

    平情而論,臨時專道實施後,鐵馬橋上意外確是減少了,但帶來另一問題,西灣橋由雙向六線縮成雙向四線,即自廢了三分一武功。現在最大困局在於,由澳門過氹仔雖有三條通道,各有問題。中間的舊大橋早變成公交專道,雙向四線的友誼大橋經常塞車,尤其高峰期,很多人都避之則吉,特別是趕飛機者,寧取道較遠的西灣大橋。惜此橋容量大減之下,一有事故就例牌大塞車,澳氹之間的交通即時打死結,此情此景過去不是沒有發生過。若一切照舊,相信問題三五年內都難以解決。

    討論西灣橋電單車專道去留,要從多個層面考慮,交通安全及人命當然最優先,但交通效率、效益也非常重要,這些都要數據說話。然而當局幾年來並未針對性、詳細公佈過相關數據,例如專道實施前後的電單車流量、私家車流量,西灣橋塞車次數、汽車速度,以及與電單車相關的交通事故等,導致現時社會有關專道的效益及作用等評價,多出於主觀觀察,沒有客觀基礎。

    就算昨天公佈的民調,其實也有盲點、不全面。例如只隨機訪問了駕駛電單車人士,但西灣大橋使用者豈只鐵騎士?私家車駕駛者意見也應重視。再例如,隨機訪問不一定能遇上真正經常用橋的人士,其意見含金量當不如經常使用者,硬將兩者混集一起得出一個數字,似乎不太公平。所以政府應公佈上述數據,針對性調查,讓社會有討論基礎。

    並非反對電單車專道,畢竟居民多用電單車代步,當中不乏過海者。現在要斟酌的是,西灣橋是否最佳選點、規模如何?有否其他選擇,如現階段可否轉往舊大橋?至於將來,電單車專道可否、如何設置在第四或第五跨海通道之上?這些又涉及跨海交通規劃問題,社會高度關注。惜政府一貫的密密實實,鮮有相關數據、評估披露。現時社會只知第四條通道由新城填海A區到氹仔E區,建議行橋;第五通道有意行隧道,由舊大橋旁的新城填海B區通往氹仔的C、D區。但其他資料,尤其評估部分就相當少,社會難免憂慮重重。

    若政府想盡快處理問題,最好開誠佈公,否則怕步輕軌後塵,進入諮詢、推倒、再諮詢的惡性循環,好事多磨。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