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新年祥和熱鬧風景這邊獨好

2016-02-16 04:28
  今個春節,澳門的街況和旅遊業並沒有受到香港的影響,照樣是人潮湧湧,新馬路和大三巴必須進行人流管制。這與香港較為冷清的旅遊業及周邊行業相比,反差頗為強烈。
  香港旅遊業的冷清,可能是「獨一無二」,因為內地居民在春節黃金周內,幾乎都跑出去旅遊,內地各景點固然是人流「爆棚」,出境遊人流更是「強滾滾」,周邊國家和地區都塞滿了來自中國的遊客,而且據說全世界的奢侈品有六成以上是中國人購買的,唯有香港的旅遊業「斯人獨憔悴」。這除了是香港一小撮「本土派」「驅趕水客」等行動嚇怕了內地遊客的背景之外,年初一夜晚到年初二清晨的旺角暴亂,更令內地遊客聞亂聲變。而在澳門這邊,市民們不但是對內地遊客笑臉迎人,而且整個大環境也是和諧友善。內地居民出境旅遊要辦證,要花錢,圖的是甚麼?就是愉快的感受。在澳門,他們享受到了。雖然人流是擠迫了一些,但也感受到「年」的氣氛。再加上恰遇「出聖相」遊行,中西匯集,確實別有特色。難怪習近平主席也讚歎:「風景這邊獨好」。
  澳門今年黃金周的旅遊業暢旺,除了是大環境之外,旅遊局和文化局動腦筋想辦法,「出招」吸引遊客,也是原因之一。去年聖誕節大出風頭的光影節,在春節期間轉移陣地舉行,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尤其是光影節搬到舊街區舉辦,連帶附近商店的生意都「大發」,也起到了分流遊客到舊區的效果。遺憾的是有部分商店無法適應「三工」政策,而寧願「嫌錢腥」休息不開鋪。「三工」這本是好意,但可能會形成動機與效果不統一,還導致某些希望能在假期中加班攢錢補貼家用的工人,也失去機會,老闆更是失去商機。這正是「針冇兩頭利」,難以兼顧。
  光影節和花車遊行等項目,也可說是「非博彩元素」。盡管在一些人的眼中,「非博彩元素」本應由博企來做,但政府部門做,更是起迭加作用。何況,這種形式,也不是博企可以做得來。再提升一層,也可說是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一種嘗試,符合「休閒旅遊」的定義。
  不過,仍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繼續「攪攪新意思」,引進或創造新的形式,進一步豐富內容。即使是光影節,還可與「澳門歷史城區」相結合起來,並形成澳門本身的獨特「旅遊產品」,甚至是澳門獨創。今後還宜在造型上多動腦筋。
  其實,推銷旅遊可以有許多辦法。請看世界上許多旅遊城市,都僱有專人在街頭表演,「扮鬼扮馬」,據說就連街邊拉琴「乞討」者,也是專職演員。廣州也「發復古之風」,找專人扮演「雞公欖」,頗具嶺南特色。
  澳門也可這樣做,前任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就曾策劃,聘請專人在街邊「扮嘢」,包括拉琴「討乞」。這本是好構思,支出不大,但可活躍氣氛。甚至有人慨嘆,「出聖相」和「舞醉龍」,都是在周邊地區內,難得一見的宗教儀式或民俗,看得遊客們如癡如醉。遺憾就正因為是宗教儀式或民俗,有日期的限制,不可能隨時進行。否則,澳門的「非博彩元素」和「休閒旅遊」,將更為豐富多彩。
  但人家不要工資,自動送上門來,為澳門的街頭藝術增添光彩,卻受制於清規戒律。日前有一來自俄羅斯的青年在街頭拉琴表演,卻被「澳門城管」驅趕。人家並沒有影響市容,也沒有擾亂秩序,相反還為街頭增添了一道風景線。倘是在巴黎、悉尼等國際旅遊城市,人家都巴不得呢。為何澳門卻是如此盟塞?
  癥結可能就在「跨政務範疇」之間的不協調了。民政總署和旅遊局、文化局分屬於不同的政務範疇,因而各唱各的調。幸好舉辦光影節、花車遊行的旅遊局和文化局是同一個「老竇」,因而合作愉快。就此,曾有人提出,將旅遊局劃歸經濟財政司管轄,看來未必能在「休閒旅遊」方面發揮更佳的作用。
  旅遊局長文綺華開了竅,對中央政府要求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用意領悟得較快較深,因而調整了吸引遊客的思路,從提高遊客的品質和開拓海外遊客市場兩方面入手。這是澳門官場上,葡裔居民能夠充分領略中央政府治理港澳政策的一個生動例子。祈望所有的葡裔居民高官,都能如此,與中國公民官員一道,共圓振興中華「中國夢」和維持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澳門夢」。
  (發自湛江)

新華澳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