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日圓兌美元跌破158:1
  • 內地首季黃金消費三百噸
  • 金價衝高 買金客少兩三成
  • 與人類智能有差距 AI“入屋”需時
  • 八大變革引領智能工廠建設
  • 修水旅遊推介 與澳客源互送
  • 賀州打造灣區康養旅遊首選地
  • 大健康產品整合 促琴澳旅業融合
  • 南京文旅推介 展四季風貌
  • 旅博會促逾30項目簽約
  • (一家之言)做好服務創新產品 破悶局
  • 越國會主席王庭惠辭職
  • 美首季經濟增1.6%遜於預期
  • 我公民在菲潛水溺亡
  • 美高校爆“挺巴”抗議
  • 華籲在美留學人員注意安全
  • 漁碼購物消費嘉年華開幕
  • 內地澳門入境旅遊推介昨舉行
  • 首季居民失業率降至2.7%
  • 灣區知產中心協助對接逾2,500宗

社區營造政府推動全民參與

2016-03-10 06:31

李永展

    社區營造政府推動全民參與

    近年政府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除鞏固博彩業龍頭地位,還大力推進旅遊、會展、文創等多元產業發展。去年政府提出推動社區經濟,並在經濟委員會下設社區經濟小組,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曾說:“社區經濟將是促進澳門產業適度多元和平衡社會整體需求的其中一種途徑。”振興社區經濟不僅可惠及中小微企,延續本土特色文化,更能令旅客有更多消費選擇和體驗。

    有見及此,本報在中華港澳之友協會協助、中小企服務平台支持下,赴台灣了解當地社區經濟的發展實況。希望借鑑經驗,喚起居民關注社區、發展社區產業、平衡社區發展與環保、推動社區保育與活化、注重社企的產生與發展,尤其從社企營運實例等剖析台灣社區經濟的發展之路,為本地規劃社區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今期介紹台灣社區營造中心如何喚起民眾關心社區,推動社區規劃與環境改造工作。(一)

    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兼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計劃主持人李永展表示,要推動社會健康發展,光靠政府力量不足夠,需要全民積極參與。促進社區經濟的發展,並不是從社區產業做起,而是啟發市民由下而上積極參與,關心身邊的社區事務,嘗試挖掘和解決社區所存在的問題。民眾生活環境改善,就可吸引投資者和消費者到來,商圈、產業自然而然就能形成。

    李永展介紹,社區營造是指社區的經營和創造,分為都市型社會營造和鄉村型社會營造。前者可能會出現居民工作和生活不在同一個地方;後者則是生產、生活、生態都結合在一起。全台灣廿二個縣市都設有社區營造中心。

    社造中心促進資訊交換

    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在○九年進駐仁安醫院。仁安醫院是台灣第一幢全館捐贈的醫生館,也是台灣各縣市社區營造中心唯一擁有固定場館的。建築物由市政府擁有,通過競標方式,以三年為期委託專業團體執行中心業務暨場館營運管理。頭三年由其他公司營運,今年是社區營造學會營運的第五年。

    社區營造中心提供的服務包括:不定期舉辦社區營造、環境永續、創意街區等議題沙龍,每年大概七至八場;結合社區、社群及團體合辦主題展覽;提供會議、小型演講、工作坊等活動使用空間;組織參訪、國際交流活動,是一個資訊交換中心。

    資助居民發現解決問題

    一三年,中心以社區營造點徵選的方式,嘗試落實由下而上的都市型社會營造,最後有十四個社造點成功實踐。一四年,文化部增加了補助,社造點擴展至廿六個,且還把成果編錄成書。

    所謂的社造點是指居民從社區中發現問題,撰寫解決問題的計劃書,當計劃書經過評審就可得到經費,落地執行。中心每年經費預算約六百萬元(新台幣,下同),社造點經費每年為六十萬至八十萬元不等。雖然每個社造點所得到的經費不多,但有效促成社區居民對區內公共議題、公共事務的關心和參與。

    推動社造難以一蹴而就

    他直言凝聚社區力量可能沒法一下子促進經濟增長,但有潛力發展成社區產業或推動社區經濟。譬如有的社造案例,民眾看到當地傳統產業衰退,想要尋求新的產業模式,於是就嘗試推出社區深度文化導覽服務及民宿經營等。他認為推廣社區營造不能一蹴而就,除了出版書籍,中心還會通過社交媒體、電子書、網絡等方式,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

    本報記者   何秀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