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文化局增百冊館藏古籍電子書
  • “華佗寶誕”周六康公廟前地同賀
  • 澳門印刷業商會新閣就職
  • 化地瑪教師赴港交流收穫豐
  • 中藥質量鑒定研修班科大開課
  • 新華閱讀推廣活動別出心裁
  • 海暉幼兒體驗種植樂趣
  • 卅二澳教師赴穗取經AI教育
  • 建築師走進永援分享創意
  • 校際舞蹈賽成績公佈
  • 廣大生命教育學惜福
  • 專家科大研討澳科技發展
  • 菜農幼園懇親會祝三慶
  • 業界:引高質專才助澳企發展
  • 理大北航簽協議促科創發展
  • 辛中會參訪新疆收穫豐
  • 做個盡責寵物主人
  • 河北同鄉會選新閣續團結
  • 粵法學會訪民眾建澳
  • 四川廣安書記訪中總促合作

澳代表認同“兩高”報告

2016-03-15 06:30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審議“兩高”報告

“兩高”努力讓民衆感受司法公平正義

    願意面對問題提出方案

    澳代表認同“兩高”報告

    【本報記者楊冠傑、岑慧琪北京十四日電】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團今日審議“兩高”報告。多位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對“兩高”報告表認同,認為去年“兩高”工作量大,有很好的成效,且願意就面對的問題提出方案。

    代表團今日上午九時在北京飯店審議“兩高”報告,中聯辦副主任陳斯喜參加審議,最高人民法院賠償工作辦公室主任劉合華、審判員梁清,國家檢察官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檢查員董桂文,國家檢察官學院院長辦公室主任朱全景等出席。

    倡設妨礙司法罪

    梁維特指出,從“兩高”報告,可以目睹過去一年工作壓力不簡單,希望為兩報告“點讚”。尤其透過設立巡迴法庭,都是送服務上門的表現,為大衆提供方便,將方便帶給群衆,把困難留在法院,但建議改為把困難解決在法院。他關注到,現時年底不收案的問題,有沒有量化,背後原因在哪?如何解決年底不收案的問題?雖然有決心解決,但必須找到真正原因。

    另外,報告提到嚴懲發生在群衆身邊的腐敗,他認為,無論發生在哪裡的腐敗都應該要嚴懲,應該要加強。

    姚鴻明提到,“兩高”報告用大量數據及工作事實,給全國人民一份滿意答案。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受理、審結的案件,分別較二○一四年上升了百分之四十二點六及四十三,相信增幅為歷年最高。地方法院受理、審結的案件也分別上升了百分之二十四點七及百分之二十一點一。全國檢察機關對一百三十多萬人提起公訴,大量工作數據都是廣大法官和檢察官努力工作的體現。感到“兩高”報告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大局,努力讓人民在每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義,並都以“司法為民”作為目標,全力維護堅持司法公正,並且自覺糾正錯誤,認真維護《憲法》法律權及人權。

    有見地方法院人事、財政由地方政府掌握,政府對法院的干預因素存在,姚鴻明希望加大法院體制改革力度及進程,除要積極推進“跨行政區劃法院改革”和增加最高人民法院巡迴法庭外,應從人事財政系統的頂層設計作改革,相信能更有利法院公正施法。另外,他亦留意到內地“大鬧法庭”、甚至殺害法官的情況,證明保護司法人員、樹立法院權威的立法工作不足。建議增加藐視法庭和妨礙司法公正罪,以震懾破壞法院審判、傷害法院司法人員者,以確保法院可在不受任何干擾的情況下公正判決,亦保障司法系統人員的安全不受侵犯。

    減司法人員壓力

    崔世平表示,大家對“兩高”報告信心越來越大,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多個重點都清晰表達,且銳意創新、與時俱進,報告有很多電子化和互聯網、大數據信息,服務好群衆。兩份報告都充分反映,法院和檢察院都努力讓人民群衆在每件案件中感到公平、正義。

    法官現時都面對立案難問題,如果民衆有事求助,願意多聆聽,可能已經解決百分之九十五的問題。執行難問題,開展審判和執行分離的改革試點,相信不錯。過去審判和執行都是同一部門,調動人手較困難,期待透過新措施可有成效。同時,對於訂定二、三年解決有關問題,亦是很難得。一系列的困難都願意去面對,提出難題不難,解決難題才困難。

    他特別關注法官、檢察官超負荷問題,有些法官、檢察官甚至死在辦公室,現在系統確實出了問題,為甚麼他們要幹得那麼累,到底案件多還是人手不足?有甚麼問題可以緩解?其實法官和檢察官工作太勞累亦潛在危險,他們心理狀態如不平衡,完全影響他們的判斷力,然而社會就倚靠他們判案、主持公義。如何讓他們創設條件,減輕壓力是很有必要,希望未來能關注這方面問題。

    (相關圖片由本報記者北京數碼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