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夯土古牆猶如歷史教科書

2016-03-21 08:30

上月初,大三巴牌坊後面的一道古圍牆遭人髹上油漆破壞,事件引起社會對世遺文物的保護和關注,姑勿論髹漆者是無知世遺的重要性,或是對文物不認知而作出破壞行為,當局已對事件作出追究,而事件亦應讓人們了解到,大三巴古圍牆對澳門的城市發展和文化歷史的重要關係,促使大家一起去保護世遺和文物。
遭髹上油漆破壞的聖保祿神學院古圍牆(又稱古城牆),是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組成部分,建造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據記載,該圍牆是於十六世紀時期葡人初建,後被明朝下令多次派員前來拆毀,至十七世紀卅年代葡人再建,現存的圍牆舊址是復建後留下來的建築文物,要保護建築文物,不妨先對此古牆的建造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一起去保護。
現存的大三巴古圍牆是與大三巴牌坊背後的哪吒廟接連,圍牆的後面是茨林圍,前面斜路是聖方濟各斜巷(大三巴斜巷),圍牆直伸展至『敦善樓』外牆,與梁永馨香莊舊址接連,被髹油漆破壞的就是連接『敦善樓』外牆的古牆部分。去年;筆者隨同我城社區規劃合作社,在文物保存復修學會的專家作導賞下,瀏覽了此古圍牆,略為認識此古圍牆的歷史,以及古牆的結構。
專家指出;此圍牆應是澳門聖保祿神學院的圍牆,因為當年的聖保祿神學院包括了聖保祿教堂──『大三巴教堂』,而且神學院與大炮台貼連,當時神學院面積廣闊,為保護神學院的自主和完整性,有必要在四周築建圍牆,而大三巴古牆闊度只有一米多,高度亦只有約五米半,與一般舊日的城牆高闊度有別,昔日的城牆至少有逾十米高,而闊度亦應足夠讓士兵在城頭上從容執勤巡邏。
大三巴古牆的高度和闊度,相較關閘的古閘門還要矮和窄,且昔日的城牆闊度,城樓下是可以容許士兵進入,直登上城樓頂巡邏執勤。在八十年代,關閘邊檢站在未建邊檢大樓前,筆者與行家曾在當時的治安部門負責人帶領下到關閘邊檢站參觀,曾登上閘門樓頂,才知道原來門下端是有通道的,亦曉得閘門牆身頗闊,執勤人員可從容在牆頭走動,故相信昔日的城牆建造要比大三巴圍牆高和闊。
大三巴古圍牆被定為城牆,或許是神學院與聖保祿炮台(即大三巴炮台)相連有關,古圍牆亦作為城牆的一部分,因為當時城牆的興建,是葡人將澳門人口聚集的地區劃分為城內與城外的區別,『城內』主要是葡人聚居,『城外』則是華人居住地區,以及待發展地方,墳墓地(西洋墳場)亦是『城外』,所建的城牆並非作為防禦侵略作用而築建,故與沿海一帶的城牆建築有別(有錯還望專家指正),因此無需牆身太高和太闊,且大三巴古圍牆周邊,有不少民居是緊貼古圍牆而建的。
文物保存修復學會負責人陳志亮指出,聖保祿神學院圍牆過往經常被人忽略,文獻有記載澳門最古老城牆是在明代築建,建城牆主要是為防海盜,而葡人所建的城牆多數是未獲得當時中國批准,大三巴圍牆是在十六至十七世紀期間建造,以夯土技術築建,而澳門夯土建造的牆是特別多,亦有用花崗石建造,在廿世紀仍有用夯土建造的圍牆,故不少夯土牆現仍存在。
聖保祿神學院夯土牆以花崗石作為基礎層,地基有數百米長,是澳門夯土牆的特色,──底層為花崗石,上鋪有磚石作為過渡層,夯土牆主要成份為泥土、河沙、蠔殼、磚碎、石塊和陶瓷碎片等廢料混和,夯壓而成,是廢物利用的最好例子,一般的蠔殼牆是起到加固作用,且能有冬暖夏涼的功能。
大三巴圍牆是典型的夯土牆,因此依附著圍牆而建的民居,其內牆就是圍牆。而夯土的意思,就是『夯實』,例如將十公分的泥土『夯壓實淨』,夯土牆是將上述建牆的混合材料,逐層夯壓建成的,築牆工人要用木方力壓夯土,使之成為牆身,而當年建牆是沒有水泥等化學物料混合,要夯建一道城牆或圍牆,,可要用多少人力和時間才能建成?古城牆、古圍牆此等歷史建築文物,是時代進展,城市發展歷史的見證,絕對要保護。
夯土牆是以物理性質築建,是建築和歷史的教科書,觀賞夯土牆應用眼睛不用手,因為會被『摸蝕』,觸摸是會損害牆身。

正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