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6.18”臨近 以舊換新促銷重點
  • 短債基金投資新機遇
  • 內地居民消費需求小幅回升
  • 金沙多維度扶持本地中小企
  • 惠澳措施 助建世旅城
  • 金沙廿年 在澳投資逾千二億
  • 澳門金沙慶開幕廿周年
  • 優化體驗 創造引客誘因
  • 中國對話 探入境遊市場灣區機遇
  • 今日會議重點:與何超瓊對話
  • 線上線下推廣 引八城自由行客
  • PATA開幕 助澳深化旅遊+
  • (一家之言)灣區合作共拓國際市場
  • 實踐“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 全球最大型國際標準評審中國葡萄酒大賽
  • 打造文旅品牌項目 推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 永利支持澳門擦亮國際大都市金名片
  • 利率前景主導英鎊走勢
  • 撤辣去庫存 發展商資金回籠15億
  • 中成品油價年內首次兩連跌

創新科技成敗的要訣

2016-04-03 06:30

中國力爭在二○二○年科技進經濟步對增長的貢獻率達六成(路透社)

    創新科技成敗的要訣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一六年的工作報告中,提及到創新科技對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重要性。他表示:“強化創新引領作用,為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域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啟動一批新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科學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培育壯大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廣泛應用。加快建設質量強國、製造強國。到二○年,力爭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戰略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 ,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

    “推進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區域差距。”李克強最後指出:“深化改革開放,構建發展新體制。發展根本上要靠改革開放。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基本建成法治政府,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

    資助研發推動創新

    香港特區政府可能更早已明白創新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前特首董建華管治時期,推出數碼港基建計劃,原意本為驅使特區政府為創新者提供土地,建立主要為科技發展特別是與互聯網有關領域的企業。基建計劃最終淪為另一房地產發展項目,證明港府不明白沒有基本基礎設施如政府資助研發、版權法例等的支持,單純提供土地是不足夠的。同時,港商仍停留在傳統思維模式中。可能正因前述計劃失敗的關係,香港現任特首梁振英在今年一月施政報告中說:“為鼓勵風險投資基金在本地的創新及科技創業上投資,政府將撥出2億港元,建立一個創新及科技創業基金,在本地初創企業與私人風險投資基金共同匹配的基礎上,共同投資。”

    創新資源開創財富

    相信李克強和梁振英對彼得 · 德魯克 (Peter Drucker) 和比爾 · 蓋茨 (Bill Gates) 的名言均耳熟能詳。已故彼得 · 德魯克是奧地利出生的美國管理顧問、教育學者及作家,著作專注於現代商企管理概念與實踐,奠定了管理學組織架構的基礎。他亦是發展管理學教育的先驅,開創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的概念,並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他曾說,“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獨特工具;通過創新能夠賦予資源開創財富的嶄新性能。”

    比爾 · 蓋茨(微軟的始創人及環球首富)則說:“政府在解決重大問題時,將會永遠負起大部分的責任。政府負責制訂公共政策,亦只有政府才能提供足夠的資源,確保每個需要的人可以受惠於應對的措施。政府亦可以資助能夠改善人們生活的創新科研中最重要的部分——基本的研究。”

    創新源自好奇創意

    不過,史蒂夫 · 喬布斯(蘋果公司始創人之一)對上述的觀點並不贊同,他認為:“創新與有多少資金投放在科研發展中並無關係。當蘋果公司開始研發麥金塔(Mac)個人電腦時,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在研發方面所用的金錢已至少較蘋果多100倍。可想而知,這與資金無關。重要的是,這與和你共事的人有關,亦與你如何帶領,以及如何啟發有關。”

    馬雲(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與喬布斯可說英雄所見略同,他說:“在阿里巴巴低潮的日子,我學懂的教訓是,你必須令你的團隊擁有價值觀、創新觸覺以及先見。還有的是,如果你堅持不放棄,你仍有一線生機。當你還是弱小時,必須非常專注,你能夠倚靠的是你的頭腦,不是你的蠻力。”簡而言之,喬布斯與馬雲二人均認為創新源自好奇心與創意。這兩大特質人類可說是最擅長的。

    法律環境保護創新

    因此,如果要導致創新對經濟增長構成影響,甚麼最重要?是個人的創意,還是金錢上的支持?這其實是一個“雞與雞蛋”的問題。沒有人類的創意,金錢只不過是金錢,並不能提供創新思維。但反過來,若沒有金錢,哪怕是全球最頂尖的創新者,相信也會非常困難才可把他的創新科技成功地引入商業社會中。對這一點,拉里 · 佩奇(美國電腦科學家、互聯網企業家、美國跨國科技企業谷歌始創人之一,以及谷歌母公司字母公司的行政總裁)說得十分好:“單純倚靠發明並不足夠。尼古拉 · 特斯拉發明了現代交流電力系統,但他無法令其普及。因此,你必須兼備以下兩點:發明和專注於創新,加上有公司能夠將其商業化及變得普及。”

    上述的話道出,若沒有特斯拉,就沒有電力;但若沒有商業支持,這世上可能直至如今還沒有電力供應。在此點上,本經濟小組認為除了個人創意和金錢上的支持,另外一個可令創新科技成功引入商業社會的重要因素,是一個可成功保護創新者及其創新科技的法律環境。在談到法律環境時,值得思考的是,近期港府未能在版權法例上成功修訂過時的法例,長遠看,會否對梁振英所提出建立的創新及科技創業基金,帶來任何影響?值得翹首以待。

    成功背後無數失敗

    毋庸置疑,創新當然與改變有關。參與創新的人或應謹記魯伯特 · 梅鐸(全球首屈一指的新聞媒體大亨,據《福布斯》財富雜誌其擁有資產淨值達124億美元)所說:“世界變化得非常快速,大再不能擊敗小,現在是快速的擊敗緩慢的。”亦因此,在每一個成功的背後,往往有數以千萬計失敗的個案。

    對於失敗者而言,最值得一提的,可能是湯瑪斯 · 愛迪生(美國發明家,擁有眾多發明專利,其中包括鎢絲燈泡及電影攝影機)對努力苦幹的看法:“天才是1%靈感,99%汗水。”愛迪生還說:“我並沒有失敗。我只是找到1萬個不可行的方法。生命中不少失敗只不過是人們並不明白他們在放棄時實際上是離成功多近。我們最大的弱點是太容易放棄。達至成功最肯定的方法是,永遠再嘗試多一次。”在上述的名言中,愛迪生再次強調耐心、堅持以及信念的價值。

    破壞性創新亂市場

    本經濟小組在此簡略一提有關“破壞性/顛覆性創新”一詞。根據克雷頓 · 克里斯坦森(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作者、企業顧問,以研究及探討創新與商業的關係出名,他的第一本著作《創新者的窘境》將破壞性創新理論提升及廣泛開展),所謂“破壞性創新”,亦被稱作“破壞性科技、突破性創新”,是指產品或服務透過科技性的創新,並以低價特色針對特殊目標消費族群,突破現有市場消費預期,最終開拓翻天覆地的改變。

    詳細而言,意指產品透過科技性創新,開拓嶄新市場和價值網絡,逐漸擾亂,最終破壞現有市場和價值網絡,取代固有市場領導者以及其聯盟。由於“破壞性創新”通常產自圈外人;亦因其初時利潤不大,其發展亦往往會搶走維繫現有產品的珍貴資源、間接影響現有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故此,企業環境內的市場領導者,一般不會容許及容忍其滋擾及存在。為這緣故,破壞性過程往往較一貫的常規方式需要更長的時間,其風險亦較逐步增長、或循序漸進式的創新為大。

    害怕創新裹足不前

    不過,若容許其投放在市場內,它在已成立及運作經年的市場衍生更快速的滲透、和更大力度的影響。因此,單一/獨立的創新者,若沒有企業或政府的支持,非常困難達至成功。

    不過,真正的危險/威脅可以在亞歷西斯 · 托克維爾(法國政治社會學家、政治思想家及歷史學家)的話中仔細反思:“我不禁害怕起來,深恐人類會到達某一關鍵時刻,看見每一新的理論均視為禍害、每一項新的創新為費力的煩惱、每一社會制度上的進步為革命,最後因為這原因,變得裹足不前。”

    鍾立雄暨經濟研究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