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門新聞
  • 國際新聞
  • 科技資訊
  • 影視娛樂
新聞

中區社諮會 促公開殘危樓宇資料數據

2016-04-07 04:13

左起:林宇滔、鄺玉球、徐達明介紹會議內容

會議現場

政府代表向委員會介紹有關工作
【特訊】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會昨日下午3時在三盞燈政府綜合服務大樓3樓舉行會議,邀請工務局及文化局代表介紹殘危樓宇及文遺建築物的保養和維修機制。多位委員關注本澳殘危樓宇維修問題,其中委員林宇滔議程前發言指出,大廈因年久失修外墻剝落傷及途人的事故或建築物失修倒塌的情況近年趨增,威脅公眾安全,促請當局開展樓宇巡查工作、建立殘舊樓宇資料庫,以及設立介入機制,以跟進處理殘危樓宇。 林宇滔引述電台新聞,過去一年最少有四宗大廈外墻剝落傷人事故,不涉及傷人的外墻剝落個案多不勝數,並引述地籍局資料,全澳樓齡30年或以上的樓宇超過3,400座,加之本澳對樓宇定期維修保養的要求不嚴,預料踏入雨季後樓宇外墻剝落甚至倒塌的情況趨增,對公眾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面對越趨嚴峻的舊樓維修問題,促請當局除要進一步細化和優化樓宇維修基金外,更重要是加強法律宣傳和推廣,一方面使市民明白樓宇公共部份失修會危及自身和途人安全,一旦出現意外,業主更可能要負上沉重的賠償責任。 林宇滔續稱,現行《都市建築總章程》由於沒明晰的驗樓指引和罰則,即使業主想履行責任亦不知從何入手,故促請當局要制訂明晰的驗樓程序指引,並將驗樓項目表格化,以及提供合資格的驗樓專業人員名單供市民查閱,藉此推動定期驗樓的恆常化和規範化,讓業主能夠履行樓宇檢驗保養和維修的責任。此外,他舉例指下環街幻覺圍一座舊樓建築物日久失修於去年10月倒塌,惟該建築位處《文化遺產保護法》規定的緩衝區,業主只能對樓宇修復加固,不能清拆,但倒塌至今半年時間,該舊樓不單沒作維修,殘危情況更甚,這反映相關機制無法有效保護文物,連公眾安全亦受威脅。為此,促請當局盡快主動巡查本澳各區樓宇,建立殘舊樓宇資料庫,以掌握本澳舊樓實際情況,並作出恆常巡查和處理跟進,減少其對公共安全構成的風險。而針對《文遺法》保護而不能清拆的殘危樓宇,且業權人不履行法定責任下,當局應設機制確保可即時介入處理。 政府有措施應對殘危樓宇 中區社諮會副召集人鄺玉球會後接受傳媒訪問時引述政府代表回應稱,政府一直有開展相關工作,包括將殘舊樓宇分類以及分階段啟動殘舊樓宇的處理程序等,對於發現存有危險的殘舊樓宇,局方會派工程師前往進行調查和評定,若評定後屬於即時殘危的樓宇,局方會立即啟動緊急程序,通知業主清拆或局方於一周內安排人員拆除。至於建立殘舊樓宇資料庫,副召集人徐達明表示,工務局官員介紹當局已有建立相關資料庫,資料庫內記錄有每個殘舊樓宇個案的具體情況以及處理流程的追蹤,委員會希望政府當局能將該資料庫公開透明,讓社會知悉評定分類後的樓宇類別,以及早做好預防工作。政府官員解釋稱,雖當局於2015年設立了相關資料庫,但該資料庫屬行政內部使用,暫時不能對外公開,雖官員個人相信該程序未來可能會逐步透明,但現時尚未有具體時間表。 對殘危樓宇處理時限含糊 林宇滔會後表示,關於即時殘危樓宇,政府雖表示一周內可處理完成,但委員會不滿政府對殘舊樓宇的處理時限過於含糊,如第二類殘舊的樓宇,雖要求業權人要作出處理,但目前並沒有明晰處理的限期,只是按程序作通知,委員會認為該情況尤其需要關注。此外,對於文物緩衝區殘危樓宇問題,林宇滔表示,本來加入文化局的參與和協調,保護和維修等的工作應做得更好,惟現時無論從文物保護還是公眾安全角度,成效比半年前更差,委員會認為政府應加強該方面工作,以及檢視相關制度,包括危樓處理機制、以及過去十幾年的工作成效等,並作出數據分析,盡快完善相關資料庫,並向社會公開相關資料。

濠江日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