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 青少年流行時裝技術大賽冀發掘新血
  • 鄭志強自評六、七十分
  • 立會保障人權工作應多做 歐安利臨別贈言
  • 會否再獲委任 馮:點知事頭點睇?
  • 回歸館將展出饒宗頤荷花佳作
  • 陳明金寄望年青人
  • 駐澳門部隊政治委員調整
  • 韓男來澳輸光兩年來盜竊維生
  • 主席依依不捨送別來屆不選議員
  • 社工局冀明年推 無障設計建築 指引
  • 體奧會與中銀連續四年辦獎學金計劃 昨101人獲「優秀運動員中銀獎學金」
  • 責罵應對子女情緒適得其反 鼓勵學習正向態度處理情緒
  • 『伸出雙手感受真摯友情』 本澳大學至友分社獲傑出分社獎
  • 助人為快樂之本! 金沙攜手本澳義工製作三萬五個福袋
  • 澳門教區梁文燕托兒所 加強與家長聯繫和溝通
  • 立方米辦塗鴉賽發掘繪畫潛能
  • 《飄流船廠》話劇本月公演八場
  • 第二屆在台就讀澳生訪黔交流
  • 全澳青創賽初創組初賽18隊入圍
  • 潘雲東副特派員會見兩國駐港總領事

......風 花 說粵語有 榮 焉 ......

2016-04-25 08:30

由語言到文化
繁簡之爭成為近年熱話,伴隨政客推波助瀾,答案取向旋即成為「測膠機」,由網民判斷你是右膠還是左膠。猶有進者更關係到個人的文化水平,寫簡體則文化低用繁體則好修養,當事情充滿情緒,人的思維愈見簡化。
數年前,筆者曾撰文論及普教中、粵教中的問題。剛巧身在美國,發現老華僑的粵語異常道地,甚而是ABC(American born Chinese),也能說出一口字正腔圓的粵語,至少不會國、角不分。究其原因,理由卻十分簡單:「我們十分害怕忘了怎樣去講廣東話,感覺就像自己再不是華人。」獨在異鄉為異客,一丁點的文化根源便好比是張泛黃照片,不經意夾在相簿,不期然被發現。
社會語言學之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曾說:「語言,即便是社會發展的縮影。」社會的一切,語言相較於文字更貼近人的生活。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則更大膽地說:「語言,是由圖繪世界的命題所組成。」簡言之,把若語言是大腦,世界可視、能聽、可嗅與品味都是由它整合,沒有什麽比它更重現。
追溯粵語文化在港澳的發展,相較於繁簡爭論,也許比您想像來得更重要。
由丟那媽說起……
談及粵語,不管您是否廣東人,首句便會想起「丟那媽」(掉哪媽)。這用語相傳是明朝將領袁崇煥打仗時的口頭蟬:「丟那媽!頂硬上!」。粵語給人的觀感盡是粗口,髒話特多,「仆街」、「冚家產」之聲在街道源源不絶。有人認為這是語言發展圓熟的結果,計我話,圓熟的語言,罵人又豈止粗鄙?
話人「亞支亞佐」,聽來特別順口,仄平仄仄,音協韻調。若想罵人無權無勢卻又狐假虎威,不妨用上「跛手太監」,才算辛辣無比。

相較於賤人前、狗人後,可否想過「乞人憎」的由來?罵人乞丐,人見人憎,有什麽比此更恨毒?
若嫌此等還是粗俗,不妨罵人「爛泥扶唔上壁」甚有「朽木不可雕」(語出論語•公治長)的韻味。欲想意象鮮明?擦鞋仔、馬屎憑官貴、門口狗、縮頭龜,恐怕說不到三句,便給人掌嘴。
但又不用「揦埋口面,哭喪咁臉」,比起用「今翅大鑊鳥」,最少讓人覺得你不會「係威係勢,其實無料」,老一輩也不會「燶口燶面」,更可能會心微笑。
粵式罵人的神髓在於其雅俗共賞,抵死幽默,不用次次搬伯母出來,又要請人好好放低。不過,並非所有粵語文化皆應保留,最少,歧視語句真是要不得。
既然風雅,何須下流
原本好好的Gay就變為「搞基」,「差人」、「摩羅差」就變成「阿叉」、「夜叉」,事實上,粵語跟隨時代,不少用詞散播種族仇恨,古今皆是。
例如「大耳窿」一詞,泛指為港、澳兩地的高利貸,最早稱為「大耳窿鬼」。其原意是指罵古上海的猶太富商,因其常欺壓華人又配載一大耳飾,故以此語加以辱罵。
「蘿蔔頭」相信是最為人所熟識,相傳日本軍人髮型貌似蘿蔔、身材矮小,故罵其蘿蔔頭有去其首級之意。外國人稱為「老番」或「番鬼佬」,番者蠻夷也。時至今天,還是有不少人習慣「鬼佬」前、「老番」後。
侮辱他人國家更是絶不留口,有所謂「飽死荷蘭豆」,原意指令人討厭,可憐的樣子。為什麽要用上荷蘭豆?試把它翻譯成英言,便能了解原意。相似的例子如「法國皇帝」,歇後語是「France King」。在全球化的年代,粵語這些負面訊息應該予以淘汰。

過往,我們可以把這些粗鄙的用語歸究於戰爭、國仇、家恨,人民把怨氣發洩在文字身上,情有可原。而老一輩喜用的「肥婆試童裝」(監哽嚟)、「啞仔飲沙示」(有氣講唔出)、「盲佬生仔」(無眼睇)等則可以說他們基於無知,以至於無聊。然而,從過去的阿燦,到今天的蝗蟲,至時下的豬來豬去,縱然文化有差、價值有別,自命高文化水平的一群,與人無仇卻還是滿口歧視,於理何存?
粵語自身的發展本來便夾雜了不少外語,英譯的卡士(Cast)、鄰地的「抵冷貪瀟湘」、北方的「孤寒」,以至於外國的「馬拉榚」。之所以說粵語有文化,在於它能兼融其他語言,雅俗之間,何不以雅為先?
九聲傳統,語出經典
時人常論九聲以評粵語之雅,說來說去又豈止品味詩詞?
每隔數天便有「女神」出沒,基本上只要是女性、懂得P圖與selfie技巧,人人皆可稱作「女神」。然而,要稱人為「標緻」,卻非易事。
「標緻」由「標青」一詞延伸出來,原意指能力出眾、拔尖。「標青」一詞出自杜甫《贈鄭十八賁》:「古人日以遠,青史自不泯。」原意指功標青史,名留萬世,而「標緻」則基於此引伸形容女子豐姿美麗,出眾動人,《初刻拍案驚奇.卷二》:「有這樣好標緻娘子,做了媳婦,折殺了你!」
不少人也喜用閃失、「大鑊」,事實上閃失並非粵語。道地粵語會用「差遲」,詩意滿溢。元朝高文秀:「廉頗多有差遲,今日叩負荊請罪。」差遲又可解作「差池」,唐朝詩人李瑞古的《離別》有句:「後事忽差池,前期日空前。」
數年前,一名政治人物使「懵懂」一詞廣為年青人熟識。時至今天,「低能」、「戇J」,甚而更粗俗的「戇撚」取代了,粗俗程度與上代人的「戇卵」相去不遠。
著名曲家關漢卿《望江亭,第三折》有句:「那廝也忒懵懂玉山低趄」,「懵懂」意味人糊塗,心裡不明白。若然真的要用上「戇」字,何不用「霎戇」呢?霎者短促也,戇者愚也,說你都霎戇是指你為什麽突然做蠢事、做錯誤的決定呢?說話留餘地,說破了,不少缺就不美了嗎?
詩文化的消逝,才需要認真正視
正所謂包尾大翻,好嘢在後,粵劇演員過往收場習慣翻跟斗以示精彩。鬼馬、幽默、風趣、庸俗、高雅,粵語集此於一身。除了講求一句到位,更多以寓意為勝,說者留餘地,聽者心領會。
觀乎近日粵語在時下的發展,說是水平下降,好像是過了火。然而,從「唔好有權用到盡」、「派膠」、「屈機」、「J圖」、「O嘴」、「瀨嘢」、「升呢」等這些官感性的日常用語,很難想像「潛水」、「滴汗」已算是富隱喻的上佳遣詞。
語言若能代表文化,那麽,典雅面的粵語像一首古詩,浪漫到暈。兩小無猜的情人思緒在浮雲間倘佯,心跳揮動空氣奏出樂章,而氣息,便似在嘴角上跳舞的青春,讓人充滿無限遐想。
粗俗面的粵語同樣也是一對小情人,只要一見面,寬衣、脫褲、嘴、咬…。唯一與過往不同的,若是閣下帶有廣東語調,只怕港、澳情人在脫光衣服後會大罵一句:「屌!原來您是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