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從美豬風波看蔡英文親美友日和陸路線

2016-04-26 05:25
  蔡英文還有不到一個月就要上台。而蔡英文及領導下的民進黨,已在候任上台的三個多月期間,發生了重大的政策變化,包括「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從「兩國論」轉變為「兩岸論」等。而最新的一宗,則是開放美豬問題,從過去民進黨「立委」夜臥「立法院」阻擋美牛進口,到今日主動開放含瘦肉精美豬進口,不顧其主要票倉中南部豬農的生計。因此,遭到國民黨的口誅筆伐,批判民進黨出爾反爾的態度是為了「騙選票」,並使用了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的驚險彎道「髮夾灣」,來形容民進黨政策的一百八十度轉變。
  民進黨以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是基於此在野黨轉變為執政黨,必須「為稻粱謀」,這固然是事實。惟從中也可看到,民進黨出於「一切為了選舉」的政治追求,不惜以種種近似政治詐騙的手法來騙取選民手中的選票,「當選了再說」,倒也可算是一種選戰策略技巧,儘管其不公不義。而國民黨諸公則太過老實,只能是吃啞巴虧。
   如果說,民進黨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問題上發生重大轉變,雖然是投機之作,但可避免蔡英文上台後台海情勢緊張,還具有一定善意,因而人們對這樣的「善變」,還是可以接受並樂見其成的話,那麼,在開放含瘦肉精美豬進口問題上的「善變」,就不是內部的「選戰策略需要」那麼簡單,而是可能隱伏著英政府未來的「親美友日和中」的國際戰略格局鋪排。
  實際上,在二零一二年「總統」大選的電視辯論中,爭取連任的馬英九與仰攻挑戰的蔡英文,都分別有一句話,生動地反映了兩人的國際戰略格局。其中馬英九是「從中國大陸走向世界」,而蔡英文則是「從世界走向中國大陸」。此後四年兩人的實踐,證實了馬英九的「務實」,果然是優先發展兩岸關係,並在國際事務上繼續奉行「活路外交」,「外交休兵」政策。雖然也有「親美」之舉,包括大量採購美國武器,但也不過是一些「二手貨」而已。
  而在蔡英文方面,則暗中加緊了「親美」的動作。她針對二零一二年「總統」大選期間,美國透過宣布將台灣「護照」列為免簽證入境候選名單,及肯定「九二共識」等手法暗助馬英九,再加上島內大企業主紛紛站出來力挺「九二共識」,令她在曾經一度民調優先之下,仍然落敗的教訓,加強了對美關係。在再次當選民進黨主席後,將中央黨部在蘇貞昌任主席的一級主管都幾乎全部「掃地出門」之下,唯獨留下政策會執行長兼駐美代表吳釗燮,而且還加以重用,將其提升為秘書長,並仍兼任駐美代表。目的就是看中了吳釗燮在美國政學兩界的充沛人脈關係,及在華府超強的活動能力,並讓他頻繁往美活動,進行遊說,為她的訪美舖定道路。去年六月,蔡英文訪美之時,針對美國對她「國家定位」和兩岸政策的疑慮,大談「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終讓華府轉變了對她的態度,因而在「總統」大選中,並沒有「為難」蔡英文,相反還「扶了一把」。因此,蔡英文的能夠以狂胜姿態贏取「總統」大選,固然是「太陽花學運」污名化兩岸經貿合作,及醜化馬政府政績的大環境所致,而美國的態度轉變,也是其中一個關鍵。
  蔡英文在贏了「總統」大選之後,對於吳釗燮出路安排,一直有兩種說法,一是「總統府秘書長」,二是「國安會秘書長」。以吳釗燮出任民進黨秘書長的勝任表現及「按功酬庸」,應是「總統府秘書長」更為適合。但蔡英文卻安排他為「國安會秘書長」,就折射了蔡英文這個安排的功能性作用,及她的「親美」路線作為。實際上,「總統府秘書長」盡管也管外事,但更多的是島內政務的協調,反而其中一位副秘書長是專管外事。相反,「國安會秘書長」盡管沒有行政權力,只是「總統」的近身幕僚智庫,卻是協助「總統」作出決策,反而「總統府秘書長」陷於瑣碎的事務性工作中,而「國安會秘書長」則可以擺脫事務,冷靜地分析操盤國際事務。
   更重要的是,「國安會秘書長」今後可以在對美聯繫方面發揮重大的作用,日後倘台灣與美國之間發生誤會、衝突,「總統府秘書長」因具有「政府」的身份,不能訪美斡旋,而「國安會秘書長」雖然也不能公開訪美,卻可秘密飛美進行解釋澄清。在過去李登輝時期「台海導彈危機」及陳水扁發表「台獨」言論引發華府發飆時,都有此先例。因此,可以出任「總統府秘書長」的人才,民進黨多的是,而在現階段,可以承擔負有溝通華府關係重任的「國安會秘書長」人選,就是非吳釗燮莫屬。
  這個佈局,就可突顯蔡英文對美國的依賴度。至於日本方面,去年在中日關係緊張之際,蔡英文訪日時的「巧遇安倍」安排,也讓蔡英文與日本搭上了關係。而在蔡英文當選後,曾任「行政院長」及民進黨主席。並代表民進黨參選過「總統」和「副總統」的謝長廷,棄其曾經「最愛」的海基會董事長,而就駐日「代表」,也足可見蔡英文對日佈局之重。
  「從世界走向中國大陸」,就可顛覆在陳水扁時期,「中美聯手制台」的格局,變成美國利用台灣作為「重返亞太」戰略的一枚棋子,而蔡英文也可依仗華府來反制北京所施加的壓力,來個各取所需。
  實際上,沒有美國的支持,很難想象民進黨可以兩度奪取台灣地區的執政權。本來,在國共內戰的後期,美國已經準備放棄蔣介石,因而才有《白皮書》對國民黨的批判,並計劃扶持「第三勢力」取代蔣介石,孫立人就是其中一枚棋子。如果不是金日成在斯大林支持下進攻朝鮮半島南方,促使美國調整戰略,重新支持國民黨,「蔣家王朝」早就不復存在。但卻這是美國無奈之舉,因為國民黨政權的長期「戒嚴」,壓制民主,並不符合山姆大叔的「普世價值」。因而暗中支持台灣地區的「黨外」活動,使得海外「台獨」勢力將其大本營從日本轉移到美國。因此,由陳水扁實現的第一次「政黨輪替」,就有著美國要在台灣地區推動「普世價值」的影子。而今次由蔡英文實現的第三次「政黨輪替」,當然也是出於同樣的因素。對此,蔡英文心知肚明,當然要有「感恩」表現。何況,她為了反制來自北京的壓力,更是必須依賴美國。
  值得注意的是,在蔡英文上台前夕,美國聯邦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再度確認與臺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為美台關係基石》決議案。盡管這並不代表是白宮的政策,但畢竟有時也將會對白宮形成壓力,包括國會通過敦促國務院向李登輝發出入境訪問簽證的決議案等。
  蔡英文上台後,其「親美」政策的第一個表現,南海問題很可能就是一個觀察點。蔡英文強調將會執行《國際海洋法公約》,顯然就與馬英九所堅持的「十一段線」相悖。可能正因為如此,才引發馬英九驚覺,以登上太平島來「框住」蔡英文。這就使人聯想,馬英九拒絕公開「十一段線」的檔案資料,當蔡英文上台,掌握了「國家名器」後,是否會向美國交出這份檔案資料?應當拭目以待。

新華澳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