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北京在蔡英文粉墨登場前作最後忠告

2016-05-12 05:28
  昨日星期三,是國台辦舉行新聞發佈會的例行日子,比陸委會的每週例行新聞發佈早一天。按照以往慣例,倘在下一次新聞發布會舉行之前,如果沒有甚麼突發或特殊的情況,都將不會「加場」。因此,昨日國台辦的新聞發布會,有可能是在馬政府任期內的最後一場。而在臺北這一邊,陸委會「搶在」馬政府卸任之前,舉行「大陸工作專業獎章頒獎典禮」,由夏立言主委向「習馬會」幕僚團隊主要成員——「國安會」諮詢委員邱坤玄、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陸委會副主委施惠芬,及在「習馬會」舉行時,獲馬英九特別欽點隨行的兩位學者專家,並是陸委會諮詢委員的趙春山、張五嶽,頒授「大陸工作專業獎章」。當然,這不單止是嘉獎他們為籌辦「習馬會」作出的貢獻,更是對他們在馬政府的八年任期內,為馬政府的大陸工作所作的傑出貢獻予以彰揚。或許,還有另一層意義,就是蔡英文在其任期結束時,蔡政府的大陸工作可能是一事無成,就是想照辦煮碗舉辦這麼一個「大陸工作專業獎章頒獎典禮」,也將師出無名。蔡英文老是埋怨馬英九要以其大陸及南海政策「框住」她,按此邏輯,昨日的這場頒獎典禮,也將是「框住」她的一項內容。
  昨日的國台辦例行記者會,由於是在馬英九卸任前,亦即蔡英文粉墨登場前的最後一場,因而資訊營極大,內容也很豐富,一些詞語也很「辣」但又盡量減低刺激性,可以說是對蔡英文上臺前的最後警示或忠告。當然,須料到蔡英文仍將是「空心蔡」,在其「五二零講話」中,仍將會以其一貫的模糊手法處理大陸政策,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及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內容,但又不會拋出刺激性的語言,因而國台辦的忠告,也只是「盡人事」而已。不過,可能是「最後一次」的原因,馬曉光在發言中引用了一些諺語,包括本來就是台灣諺語的「吃果子,拜樹頭」,修改為「不能只摘果子,不拜樹頭」;也包括台灣人經常引用的西諺「種下龍種,收穫跳蚤」。這些諺語由於鮮明生動,台灣民眾聽得明白,並容易融入情景,因而感受深刻。蔡英文今後在其任期內,可能會以「維持現狀」為主軸,既不承認「九二共識」,也不挑釁大陸,欺騙性較大,台灣民眾未必能辨別,容易受到蠱騙,因而多採用這類台灣民眾容易聽得明白並能分清是非的諺語,可能效果就將會更佳。
  當然,國台辦發言人所談的內容,並不單止說給台灣人聽的,而且也將會面向大陸群眾及國際社會。因而在選擇使用諺語時,也需考慮他們的接收程度,不能為了遷就而遷就。但適當運用諺語,還是有必要的。其實,台灣的政壇人物也經常使用諺語,而收到很好的政策。記得許惠祐在先後出任海基會法律服務處處長和副董事長兼秘書長時,就經常使用生動活潑的臺式諺語,起到了很好的宣導作用。這也是除了他能忠實執行李登輝「心裡面的大陸政策」而不是台灣當局見諸於法律檔的大陸政策這個重要原因之外,李登輝喜歡使用他的原因之一。
  由於馬曉光及其團隊準備充足,而且更是由於昨日新聞發布會的時間性特殊,因而發言的內容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尤其是針對民進黨的一些說法,有更精準的論述,比如「我們的要求是合理的,因為我們沒有對台灣新的候選人提出過超出二零零八年以來的新要求」,就能形像地申述「我們的對台大政方針不會因台灣政局的變化而改變」的論述。
  馬曉光昨日的發言內容,已是仁至義盡,善意盡出,也為蔡英文鋪設好了下臺階。倘在北京言之諄諄之下,蔡英文仍然是聽之藐藐,她想要維持的一切「現狀」,都將會「難以為繼」。這就怨不得人,只能是埋怨自己了。
  近日大陸涉台系統的發言,具有忠告作用的,除馬曉光之外,還有海協會會長陳德銘。他在率領「一帶一路」台商西部行考察團赴四川、重慶、廣西三地考察期間,在成都的座談會中對台商所關心的「在大陸享有國民待遇」問題作出回應時指出,大陸瞭解臺灣企業家不想完全比照外國人,希望能稍微享有一點優惠,但客觀上,兩岸沒有結束內戰狀態,「大家做不到像真正的兄弟一樣一起坐下來。」後來他在接受記者訪問時又補充說,為了讓台商更好地發展,大陸為台灣商人提供了一些超國民待遇。但由於目前兩岸在和平發展過程中還有一層紙沒有捅破:兩岸還未簽訂和平協議,台灣企業確實還沒有享受到一些大陸國營企業、民營企業享有的國民待遇。
  陳德銘這番話,可以與馬曉光的發言內容互相對應,互作補強。其實,「兩岸應當簽署和平協議」的議題,並非是第一次提出來,而是早已經說過。不要說是一九七九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告台灣同胞書》了,就是在二零零五年「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的五項工作規劃中,其第二項就是「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議「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兩岸軍事衝突。」尤其是在二零零八年兩岸恢復會談後,大陸方面也曾多次提出進行兩岸政治談判,簽署和平協議。但遺憾的是,馬英九瞻前顧後,未能在其民意支持度最高的有利時機,予以積極回應,而至流失良機。在蔡英文上臺後,因她拒絕承認「九二共識」,連經濟性和事務性的協商都將「難以為繼」,就更遑論洽簽兩岸和平協議了。
  在此背景下,陳德銘重提「兩岸仍處於敵對狀態」,其語境和內涵就不一樣了。如果說,在馬英九任內提出此訴求,是希望他緊緊抓住有利時機,「由淺入深」,「由經入政」,進行兩岸政治談判的話,那麼,在蔡英文即將上臺時重提此語,就不是建議進行政治談判,而是帶有警告性質了:兩岸仍然處於敵對狀態,《反分裂國家法》及其所列具的各項針對「台獨」分裂活動的反制措施包括軍事手段,都不是「備而不用」,而是隨時可以啟動。
  因此,由負責兩岸談判的陳德銘談論「兩岸敵對狀態尚未結束」,就具有特別意義。如果是由軍事官員說出,可能其效果會大打折扣,甚至會起反效果,被「台獨」勢力和民進黨所利用,挑撥台灣民眾疏離祖國大陸。何況,民進黨已經一條死路走到底,昨日由民進黨籍「立委」陳其邁主持「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審查《公民投票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其提案增訂,凡涉及國家主權、安全的兩岸政治協商,協商前須先經公投通過,協商後文本也需經公投複決,始得生效。此臨時提案竟獲得朝野共識。這等於是關上兩岸政治談判的大門,即使是無須以「九二共識」為前提,也不可能進行了。也就是說,鑑於所謂的「新民意」,兩岸現存的敵對狀態,將繼續存在下去,難以透過和平談判方式予以解除。

新華澳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