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四月初八·澳門

2016-05-23 05:23
  農曆四月初八的澳門最熱鬧,每年的這一天澳門都有魚行醉龍節和譚公誕等多個民俗活動。今年也不例外,從早到晚,一系列慶祝活動將澳門小城變身為民俗嘉年華。
  魚行醉龍節源於幾百年前的廣東省香山縣,是澳門漁業行會的傳統節日,併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年的慶典於四月初八(5月14日)9時在澳門議事亭前地舉行,首先是醉龍醒獅表演。與大眾所熟悉的多人舞動一條長龍的舞龍形式不同,澳門的醉龍只有龍首和龍尾兩個部分,用堅實木料製成。在首尾配合默契的同時,表演者可以一邊舞龍一邊喝酒,舞步似醉非醉。
  主辦方澳門鮮魚行總會還邀請了來自一些國家和地區的6支龍獅舞隊,他們有的架起“疊羅漢”,有的玩起“滾地龍”,還有的轉起“人力風車”。見慣了龍獅表演的澳門民眾都看得聚精會神,連聲喝彩。
  表演結束後,鮮魚行的醉龍隊伍和6支龍獅舞隊順著傳統路線,巡遊穿越澳門的古老街巷。巡遊路線上的魚檔、飯館等商家會提前在門口擺放啤酒和紅紙條捆好的蔬菜。醉龍隊伍經過時,會停下來即興表演。舞者往往會手持龍頭,猛喝一大口酒,對著天空聚力噴出,寓意龍行噴水、風調雨順。
  過了11時,醉龍巡遊隊伍才掉頭返回。此時,在澳門的另一端,慶祝譚公誕的巡遊活動也已準備就緒。譚公是深受澳門、香港和廣東漁民尊崇的海神之一,澳門民眾在路環的譚公廟附近通過巡遊、祭祀和上演賀誕粵劇等方式進行慶祝。
  和上午傳統的醉龍等民俗相比,路環巡遊更像中西文化的“混搭”。走在最前面的是龍獅隊,然後是《西遊記》中的師徒四人,後面緊跟著邊走邊舞的葡萄牙土風舞團,接著是吹吹打打、絲竹聲聲的傳統民樂團,其後還有澳門童子軍樂隊和少數民族服飾隊伍等。
  觀眾們對“混搭”的效果表示滿意,不時對其中的熟人揮手致意,大聲招呼。“孫悟空”和“豬八戒”更受到了小朋友們的重點關注。
  下午4時,議事亭前地又開始了第三場慶典——慶祝佛誕節。活動由澳門佛教總會和其他多個佛教團體舉辦,包括誦經、義賣等慈善環節,並舉行了“浴佛”活動,信眾們手持木勺用水澆洗佛像,寓意淨化身心。
  前來浴佛祈福的信眾絡繹不絕,等活動結束時天色已晚。不遠處的營地大街,鮮魚行紮起了竹樓,繼續上午醉龍巡遊後的武術表演。遠在城市另一端的譚公廟前,還在上演慶賀譚公誕的粵劇。澳門沉浸在“四月八”的吉慶氛圍中,緩緩入夜。
  (《人民日報·海外版》 王晨曦/文)

新華澳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