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 青少年流行時裝技術大賽冀發掘新血
  • 鄭志強自評六、七十分
  • 立會保障人權工作應多做 歐安利臨別贈言
  • 會否再獲委任 馮:點知事頭點睇?
  • 回歸館將展出饒宗頤荷花佳作
  • 陳明金寄望年青人
  • 駐澳門部隊政治委員調整
  • 韓男來澳輸光兩年來盜竊維生
  • 主席依依不捨送別來屆不選議員
  • 社工局冀明年推 無障設計建築 指引
  • 體奧會與中銀連續四年辦獎學金計劃 昨101人獲「優秀運動員中銀獎學金」
  • 責罵應對子女情緒適得其反 鼓勵學習正向態度處理情緒
  • 『伸出雙手感受真摯友情』 本澳大學至友分社獲傑出分社獎
  • 助人為快樂之本! 金沙攜手本澳義工製作三萬五個福袋
  • 澳門教區梁文燕托兒所 加強與家長聯繫和溝通
  • 立方米辦塗鴉賽發掘繪畫潛能
  • 《飄流船廠》話劇本月公演八場
  • 第二屆在台就讀澳生訪黔交流
  • 全澳青創賽初創組初賽18隊入圍
  • 潘雲東副特派員會見兩國駐港總領事

一碗媽祖面 三十五載海峽情

2016-06-11 06:30

【中新社福建莆田6月9日電】(作者 林春)茵隔了35年,蔡輔雄依然記得當年那碗媽祖面,麵筋白亮,最香的佐料是花生和豬油。
在福建湄洲島近期舉行的媽祖文化活動周上,75歲的蔡輔雄作為台灣北港朝天宮副董事長,前來參加活動。35年前,他成為兩岸關係解禁後的首位寶島朝聖客。此後,他幾乎年年率台胞赴湄洲祖廟進香。“當時是1981年,兩岸交流還沒開放,我是繞道香港乘船到廈門,等了3天才雇一輛麵包車到莆田楓亭,後又從楓亭坐船到湄洲島。”
北港朝天宮是福建和尚樹璧于清康熙三十三年自湄洲媽祖祖廟分靈赴台所建,當年的起錨地正是仙游楓亭的楓港碼頭。去年,蔡輔雄再度探訪楓亭,尋獲“沙園龍紀寺朝天閣”史籍,詳載樹璧赴台經過,印證了這段閩台緣。
35年前,蔡輔雄覺得觸目都是“心酸”,“大陸那時還沒發展起來,祖廟祗剩殘磚破瓦和遍地的黃泥碎石,還有一間茅草屋。”唯一暖心的是守護媽祖神牌的林聰治給他煮了一碗媽祖面,“吃起來,是這個味。”
如今已年逾古稀的林聰治認為,媽祖面最有湄洲風味。面是線面,又細又長,又白又滑,像一道道絲纏上即將出海人的心;紅紅的紅菇湯頭透著吉利;油炸的花生“落地生根”,多子多福。
林聰治回憶說,“到海上去,從海上還,都有一碗。那時豬肉祗得薄薄兩片白肉,我祗有把豬油多澆一點上去。”
蔡輔雄一次次召集台商、信眾前來朝聖,多籌善款修復祖廟。他所率的進香團,從最初的10人團,規模擴至200個宮廟團上千人。
“1992年以後,大陸生活明顯變好。”蔡輔雄列舉名聞遐邇的湄洲風味菜:黃瓜魚飯、頭水紫菜煲、酒釀珍珠湯圓……每次祭典過後,祖廟天后宮廣場擺開上百桌流水席,主賓同歡,往日代表漁家祈福平安的佳肴,演變為兩岸媽祖信眾共同的年代記憶。
祖廟日漸恢復昔日規模,隨著兩岸經貿文化往來頻繁,“繞境瘋媽祖”也演變為兩岸民眾共同節慶。
1987年農曆九月初九,海內外近十萬信眾同聚湄洲共襄媽祖昇天千年祭,掀開了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新序幕。1997年,湄洲媽祖金身巡安台灣102天,巡遊19個縣市,駐蹕35個媽祖宮廟,接受信眾朝拜1000多萬人次,成為兩岸恢復交流以後最大的民間交流盛事。
“目前,每年來湄洲進香謁祖的台胞超過20萬人次,湄洲島成為大陸吸引台胞最多最密集的地區之一。”湄洲島管委會主任林韶雯說。
蔡輔雄表示,“看到現在每年媽祖信眾重聚數萬人,非常感動,覺得自己所有努力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