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 青少年流行時裝技術大賽冀發掘新血
  • 鄭志強自評六、七十分
  • 立會保障人權工作應多做 歐安利臨別贈言
  • 會否再獲委任 馮:點知事頭點睇?
  • 回歸館將展出饒宗頤荷花佳作
  • 陳明金寄望年青人
  • 駐澳門部隊政治委員調整
  • 韓男來澳輸光兩年來盜竊維生
  • 主席依依不捨送別來屆不選議員
  • 社工局冀明年推 無障設計建築 指引
  • 體奧會與中銀連續四年辦獎學金計劃 昨101人獲「優秀運動員中銀獎學金」
  • 責罵應對子女情緒適得其反 鼓勵學習正向態度處理情緒
  • 『伸出雙手感受真摯友情』 本澳大學至友分社獲傑出分社獎
  • 助人為快樂之本! 金沙攜手本澳義工製作三萬五個福袋
  • 澳門教區梁文燕托兒所 加強與家長聯繫和溝通
  • 立方米辦塗鴉賽發掘繪畫潛能
  • 《飄流船廠》話劇本月公演八場
  • 第二屆在台就讀澳生訪黔交流
  • 全澳青創賽初創組初賽18隊入圍
  • 潘雲東副特派員會見兩國駐港總領事

回眸海峽論壇七年路:潮平海闊千帆渡 兩岸融合嘉年華

2016-06-13 06:30

【中新社廈門6月10日電】(中新社記者羅欽文)6月,廈門,火紅鳳凰花盛開的季節裡,第八屆海峽論壇如期而至。過去七年裡的每個6月,一撥又一撥的台灣鄉親跨越海峽,聚首福建,共赴兩岸人民大交流、兩岸各界大聚會、兩岸親情大融合、兩岸經濟大合作的嘉年華。
回眸海峽論壇七年路,歷屆海峽論壇的熱鬧盛況與難忘瞬間,留在了親歷者的記憶裡。
2009年,首屆海峽論壇舉辦,8000余名台灣鄉親踏海而來。從拜“媽祖”到尋根謁祖,從青春握手到經貿對接,從草根到廟堂……18場主要活動,花開八閩。
那一年,隔著海峽的一對花甲老友——朱于益和陳映秋再度喜相逢。13年前,兩人在北京參加兩岸救撈會議;13年後,兩人不約而同來到廈門參加海峽論壇。他們認出了彼此,驚呼一聲“老朋友,原來你也在這裡”,兩雙佈滿青筋的大手,握在一起,久久不願松開。
2010年,如果說首屆論壇架起了橋樑、搭起了舞台,那麼,步入第二個年頭,這座橋樑更寬,這個舞台更大。
那一年,兩岸62家單位共襄盛舉,25場主題和系列活動吸引了1萬多名台胞參與,其中約八成來自基層,約六成是中南部鄉親;涉及界別30個,比首屆增加了10個交流界別。
2011年,第三屆海峽論壇,兩岸主辦單位增至68家,還首次將閉幕式移到了台灣的台中市舉行。
那一年,赴台個人遊開放,台灣夜生活的活色生香被搬到了廈門人的家門口。在湄洲島舉行的兩岸信眾共祭媽祖盛典上,雲林北港朝天宮的鎮宮之寶——一尊“黑臉”媽祖神像三百多年後首次回娘家。
2012年,第四屆海峽論壇,第一次把兩岸百家不同民間信仰的宮廟代表匯聚在一起,創下兩岸民間文化交流參與宮廟最多的紀錄;第一次推出“海峽影視季”;第一次展開兩岸婚姻家庭話題的討論;第一次召開台灣農民創業發展研討會……
那一年,210對來自海峽兩岸的夫妻參加首次舉辦的兩岸婚姻家庭論壇,暢談自己的愛情故事,分享跨海峽婚姻的幸福與辛酸。兩岸之間婚姻數量正以每年上萬對的速度遞增,這被喻為“三通”之外的“第四通”。
2013年,第五屆海峽論壇,兩岸公益論壇、閩台同名村鎮續緣之旅、世界閩南文化節等8項活動,成為凸現鄉情延續、祖地文化的新鮮血液。
那一年,“閩台同名村鎮續緣之旅”和“閩台‘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首次舉辦。相同的地名,記錄的是祖籍福建的台灣鄉親跨越海峽、篳路藍縷的艱辛和他們對家鄉深深的思念,印證了兩岸割舍不斷的血脈親情。
2014年,第六屆海峽論壇,儘管大幅“瘦身”,活動從上屆的28項減少到18項,還是新增兩岸青少年交流活動,讓兩岸青年更多、更深入交流。那一年,一批促進閩台交流合作的政策措施在論壇上發佈並得以推動落實,既有探索兩岸合作新領域新途徑的政策,又有扶持中小台企、便利人員往來等多方面的舉措。
2015年,第七屆海峽論壇,大陸宣佈對台胞來往大陸免予簽注,並適時實行卡式台胞證,台胞來大陸“說走就走”的願望就此成為現實的重大利好。
那一年,兩岸殘障人士嘉年華首次納入海峽論壇。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還為參加兩岸殘障人士嘉年華職業技能展示的殘障手工藝者當起了“模特”。7年來,海峽論壇以其深耕兩岸基層的堅持,展現出不凡的親和力,成為迄今兩岸最大規模的民間交流盛會。“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最珍貴的是兩岸同胞心與心的溝通”,這句話為海峽論壇作了最好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