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六一”兒童節有獎遊戲頒獎
  • (新聞小語)街市創新經營迎合時代需求
  • 青委倡逐步提升限購煙年齡
  • 民青會籲正確認知吸煙禍害
  • 坊會冀持續優化街市設施指示
  • 新青協:引青年進場經營
  • 婦聯:續收集意見完善配套
  • 民眾建澳:續檢視完善紅街市設施
  • 多措並舉 澳琴科技產業協同發展
  • 工聯冀訂整體街市發展策略
  • 團體:合力促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 經科局科技賦能 助企業拓展前景
  • 天津聯誼會換屆設青年婦協會
  • 劉雅煌建言促全國旅遊業
  • 望廈山房擬年底前局部開放
  • IMF:澳今年經濟增長13.9%
  • 家協賣旗籌逾五十五萬
  • 深港澳青年交流創業
  • 中大情教基金會訪粵澳工商聯
  • 澳門海南青服簽合作協議

區域融合時刻重視社情民意

2016-06-25 06:30

    區域融合時刻重視社情民意

    英國公投,脫歐成功,震撼世界。環球金、股、匯市如坐過山車,波譎雲詭。雖說英國脫歐對澳門的直接影響較微,惟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小城豈能獨善其身?事件尚未完結,或許是更大風暴的開端。

    澳門與英國、歐盟關係,主要透過葡國護照及歷史聯繫,至今尚有十多萬澳人持有葡國護照。持葡照澳人可在英國免費讀書,故一直有不少澳人留學英倫。英國脫歐對澳門的直接影響不大,尚有時間準備應對。

    澳人眼光應放遠、放大,更多關注事態發展。首先,英國脫歐只行了第一步,儘管作為“歐盟大佬”的德國表示,其經濟可承受英國脫區影響;G7也維持英國經濟、金融業穩定的評估,但英國之後還要與歐盟談判脫歐條件,過程必有更多政治角力。再者,專家更擔憂的是,英國脫歐公投成事,必鼓勵其他歐盟成員國中的疑歐派有樣學樣,因就算公投失敗,也可為本國爭取更多歐盟“優惠”的籌碼,有贏無輸之局,故或掀“脫歐潮”,浪接浪的衝擊歐盟。該體制一旦受損甚至解體,全球政治、經濟即岌岌可危,環球金融市場動盪不安,澳人手上越來越多的金融資產必受牽連,一不留神,隨時一敗塗地,怎能不高度關注?

    英國脫歐不單只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並非單一事件。撇除英國之前有蘇格蘭公投及希臘債務危機,歐盟成員國之間早就貌合神離。其他先進國家地區也陸續出現反建制、反主流、新思潮的新政黨,且影響力越來越大。這種打着“本土優先”旗號求改變、為此甚或不顧後果的新思潮,已在世界各地“鬧革命”。

    就以英國脫歐為例。眾所周知,英國人一向實際,定知脫歐會重挫經濟,冇十年八載難翻身。但過半民眾就是咽不下這口氣,既受不了這麼多年在歐盟處處聽着德國指揮棒,經濟、移民、勞工等政策又大權旁落,更不滿大量歐盟成員國移民搶飯碗、爭福利。總而言之,很多英國人認為,他們對歐盟的付出遠多於回報,哪怕官方如何宣傳利大於弊。實情是英國人對歐盟的不滿,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澳門未來發展要靠區域合作,要與內地不同省市打交道,涉及不同的制度及民情,或會遇到類似問題。如澳門早有不滿外勞過多搶飯碗、遊客過多分薄社會資源的呼聲,絕不能忽視。任何政策都應以社情民意為依歸,有商有量,要真正的互惠互利;重視民間的不同觀感和情緒,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正視回饋,加強互動。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