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四音樂人推情歌
  • 《雪中送炭》續說
  • 鄭則士可貴講人話
  • 鄭煩倍受鼓舞
  • 唐嫣爭白玉蘭視后呼聲響
  • 蕭亮慣性挑戰上司
  • 那英《歌手》墮第五“晚節不保”
  • 王淨自立門戶迎挑戰
  • 張學友約定唱到70+
  • 范冰冰曬香港半山豪宅
  • 泳兒玩密室逃脫被粉絲嚇親
  • 糖妹遊西藏新疆願望成真
  • 千嬅重提低潮感恩前輩啟發
  • 鄭俊弘夫婦公開兒子患罕見病
  • 陳曉華成新一代“劇后”
  • 視事關心
  • 節目表
  • 安米尼新MV三子撐場
  • 貝嘉萊芙莉與老公睇騷啜嘴
  • 本橋由香抗癌三年離世

“紈絝子弟”門德爾松

2016-06-28 06:30

門德爾松和夫人塞西爾

    “紈絝子弟”門德爾松

    不久之後,將有一場《意大利奇緣》音樂會。可是就其內容而言,應該歸屬於門德爾松(Mendelssohn,1809-1847)的

    專場音樂會。

    說起門德爾松,在這位猶太天才音樂家身上,總能得到許多人生的啟示。

    “紈絝子弟”是指生長在有錢人家的小輩,原意應該是一個中性的詞語。可是,富裕受人注目,在優越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很易嬌生慣養而成為驕奢淫逸的敗家子,富而不貴,造成社會惡感。特別經過“階級鬥爭”理論的渲染,於是“紈絝子弟”成了厭惡之語。可是,更多的事例,卻提供了“撥亂反正”的佐證。想起前紐約市長,他只象徵式收年薪一美元,搭公車上班,追求的是奉獻普世的基督情懷。同樣回顧中國歷史,勤業致富的家庭,衣食足則知榮辱,追求精神生活的高尙,於是“三代出貴族”,他們成為民族文化的精英。翻開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化名人錄,不少是紈絝子弟。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孵化人才的巢宅。至於最終出現的是君子或是小人,那就聽天由命了。

    門德爾松的父親亞伯拉罕是歐洲最富有的銀行家之一。他的子女——門德爾松和范妮(Fanny)自小展現的才華,被大家譽為只有莫扎特可與之媲美,父親為此而深感榮耀。門德爾松十六歲時,已經寫了四部歌劇和交響曲等大型作品。父親為此僱用了一支管弦樂團,讓兒子指揮自己的作品。每星期日的上午,又舉行家庭音樂會,受邀的都是知識界的精英名流,其中有大詩人歌德和哲學家黑格爾等。那是著名的文藝沙龍。在優越的環境中,門德爾松成長為一個極富教養、學識淵博、貴氣十足的小伙子。

    二十八歲的門德爾松迎娶了一位二十歲的法國姑娘塞西爾(Cecile),她很美麗,人們形容就像是拉斐爾畫中的聖母(附圖)。塞西爾是教士的女兒,優異的教養,出類拔萃。范妮給父母的信中寫道:“我終於見到了弟媳,心中好像落下了一塊大石頭。她親切又和善,而且活潑、聰明、性格開朗。幸運的是,弟弟耍脾氣的毛病,十之八九都給她治好了,她是和煦的春風……”兩人育有四個孩子,婚姻生活美滿。而正是這段美滿生活,誕生了著名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我們在稍後舉行的音樂會上將聽到這首樂曲。

    很不幸,一八四七年五月,范妮中風去世,年僅四十一歲。得知家姐過身,門德爾松隨之病倒,六個月後也離開人世,終年才三十八歲。他一生給人間留下的音樂,優美精緻,在感人的柔情裡表現出的是高貴和純眞。

    民族的強大需要文化的支撐,藝術來自民間,我們盼望多一些富裕家庭、多一些貴族精神、少一些土豪和官僚。適逢“文革”五十周年,也以此文悼念遇羅克和無數不幸早逝的年輕人。

    徐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