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專題故事
  • 要聞
  • 體育
  • 娛樂
  • 產經
  • 即時新聞
  • 澳聞
  • 中國
  • 國際
  • 生活
新聞
  • 美強制TikTok不賣就禁 周受資:將提法律挑戰
  • 日圓貶勢止不住 日銀最快周五出手干預
  • 妻子涉貪遭調查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下周一決定去留
  • 歐元區4月PMI遠優於預期 歐洲央行或延後減息時程
  • 持續投資民營煉化企業 沙特阿美擬入股恒力石化
  • 歐盟對中國醫療器械採購啟動調查 汪文斌:歐盟一步步走向保護主義
  • 不買股票和加密貨幣 超級富豪投資策略大不同
  • 日圓匯率進一步下探 當局準備阻貶不排除升息
  • 歐洲碳價腰斬 綠色轉型基金失血
  • 世界各地衝突不斷 去年全球軍費創歷史新高
  • 日圓貶值利好日本房市 外資瞄準飯店倉儲公寓大樓
  • MF:印度明年超越日本 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 若通脹繼續高漲 日銀:將非常可能升息
  • 完成第四次減半後 比特幣價格維持穩定
  • IMF上調亞洲經濟增長預期 稱亞洲央行不需隨美聯儲起舞
  • 受美國對華禁令影響 ASML新訂單不如預期
  • 訪印尼會佐科維多多 庫克考慮在印尼建新供應鏈
  • 中東局勢暫緩 國際油價下跌3%
  • 鮑威爾:通脹回落缺乏進展 暗示減息或延後
  • 傳挹注西貢商銀240億美元 張美蘭掏空案動搖越南國本

中東迎來新冷戰 帝國未死 美俄纏鬥

2016-07-01 17:33
「世界很亂,必須有人清理。」這是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賴斯,在2002年為支持美國前總統小布殊發動伊拉克戰
爭發表的言論。2003年,小布殊政府以「反恐」之名,以救世主之姿,大舉入侵薩達姆統治的伊拉克,為獲得國會及民眾支持,不惜捏造薩達姆藏匿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謊言。13年過去了,美國政壇經歷更新換代,小布殊秉持的新保守主義、單邊干預政策被奧巴馬的實用主義外交所取代,駐伊美軍被無人機取代,奧巴馬2013年在聯合國驕傲宣稱「帝國已死」。但是,千千萬萬伊拉克及鄰國敘利亞的百姓,依然生活在絕望中。對於他們來說,戰火未熄,恐怖猶存,帝國仍在,死去的是數不清的難民,還有對和平的希望。



伊朗德黑蘭街頭出現反美塗鴉。 (CFP圖片)


美國《紐約時報》當地時間本周日刊出一篇驚人報道,指《時報》記者與卡塔爾半島電視台展開聯合調查後,發現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向敘利亞反阿薩德武裝提供的大量軍火已流入黑市,其中不少武器輾轉落到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手中。報道稱,約旦政府及情報部門明目張膽地將軍火偷走轉賣,CIA 竟全不知情。此事經調查曝光後,美國提出抗議,約旦當局日前拘捕逾十名涉事情報官員,才令盜賣軍火的罪行有所收斂。

CIA軍火被盜一事,在美國媒體及學界內部,引發新一輪針對奧巴馬政府中東政策的抨擊聲浪。美國《華盛頓郵報》本周二發表社論,指奧巴馬的中東政策不僅失敗,而且是「致命」。英國廣播公司(BBC)亦指出,敘利亞反對派中至少有三分一「十分認同」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主張,真正符合美國所定義的「溫和反對派」人數恐怕連五分一都沒有。但美國還是堅持向反對派輸送大量軍火,以期達到推翻阿薩德政府的目的,結果是為打擊IS 帶來致命阻礙。

實用外交 利字當先
奧巴馬自2008年上台以來,終止前任小布殊的單邊干預外交模式,宣布從伊拉克全面撤軍,並逐漸將戰略重心轉向東亞。但奧巴馬新外交背後的邏輯,仍然是利字當先的干預主義,八年來中東局勢紛亂頻仍。

在「阿拉伯之春」碩果幾近蕩然無存的同時,IS在伊拉克戰後亂局及敘利亞內戰紛爭中崛起,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恐怖威脅,亦令大批難民湧入歐洲,間接造成歐盟分裂的困局。而此時的美國仍奉行嚴厲的移民政策,多州拒絕接受來自敘利亞的難民。另外,奧巴馬一方面販售大批軍火給傳統海灣盟友沙特、阿聯酋及土耳其,試圖打造與伊朗抗衡的親美勢力;另一方面,美國全力維繫與以色列的關係,對於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的衝突,卻輕慢待之。美國學術雜誌《外交政策》評論稱,白宮的中東政策,從小布殊的「唯我獨尊」變為奧巴馬的「唯利是圖」,受益的依舊是美國軍火商,受難的仍然是在苦海沉浮的中東民眾。



奧巴馬的中東政策,飽受美國內外各界批評。 (互聯網圖片)




美國F-18 戰機 (互聯網圖片)




 


普京孤注一擲 俄誓奪中東主導權
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就插手中東的美國相比,俄羅斯(前蘇聯)在中東顯得動作遲緩。坐擁充足石油資源的前蘇聯,二戰後的戰略重心一直放在東歐、東亞及拉美,對於中東並未用心經營。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是蘇聯最接近奪取中東話語權的一次嘗試,但戰爭的結果是蘇聯遭遇慘敗,並意外奏響蘇維埃帝國瓦解的序曲。

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一直試圖以支援敘利亞、伊朗等反美勢力的方式,插足中東事務,是造成中東派別衝突的重要推手。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發布的報告顯示,敘利亞在中東地區多年來高居俄羅斯軍火出口量榜首,可見敘利亞阿薩德政府是俄羅斯在中東最信任的盟友。



敘利亞總統阿薩德是俄羅斯在中東的堅定盟友。 (互聯網圖片)


中東恐成大國爭霸的棋子
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俄羅斯總統普京成為西方的敵人,俄羅斯飽受經濟、外交制裁之苦,但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的突進及美國處理敘利亞問題不力,卻意外為俄中東戰略打開一扇新窗口。普京以打擊恐怖主義為名,強勢介入敘利亞局勢,明目張膽支持阿薩德政府,不但未遭遇國際社會的譴責,反而成功扭轉俄羅斯的形象。英國《衛報》指出,美國在伊拉克十年花費7,000億美元,最終撤退後還留下一個爛攤子,而俄羅斯在敘利亞半年僅花費不到20億美元,就在中東站穩腳跟,實在是「將了奧巴馬一軍」。

但無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為了自己的全球利益染指中東,將該地區再度變為美俄對抗的戰場,對於當地民眾絕對並非幸事。黎巴嫩國會議員賈博爾公開批評,「俄羅斯才不是來敘利亞做慈善的,他們純粹是為了一己之利」。37
年前,伊朗人高呼「不要西方,不要東方」,發動革命,時至今日,中東各國依舊是世界強權爭相操縱的棋子,阿拉伯著名學者薩依德筆下「帝國」列強對中東的支配和掠奪,仍然沒有完結。



普京介入敘利亞局勢,令俄羅斯在中東成功獲得立足之地。 (互聯網圖片)




俄羅斯製T34型坦克。(CFP 圖片)



 


最恐怖組織異軍突起 IS成全球公敵
以驚人速度崛起的伊斯蘭遜尼派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前身是阿蓋達在伊拉克分支。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薩達姆政權之後,扶持新總理馬利基領導的什葉派政府,但馬利基對國內遜尼派過分打壓,令宗教派別產生嚴重對立。IS在此背景下迅速成長,恰逢美國從伊拉克撤軍,因此留下權力真空地帶,IS趁亂控制伊拉克北部地區,並間接從美國早前支持的遜尼派武裝手中接收武器彈藥。由於IS對待戰俘及平民手段過於殘忍,2014 年阿蓋達宣布與之切斷聯繫。

據維基解密網站披露,沙特、土耳其等國為對抗敘利亞及伊拉克什葉派政府,曾秘密為IS提供大量資金。另外,IS亦透過襲擊銀行、霸佔油田等手段積累財富。2014年6月, IS領袖巴格達迪自稱「哈里發」(先知穆罕默德繼承人),宣布建立「伊斯蘭國」。

連吃敗仗 苟延殘喘
IS自2010年來屢屢斬首人質,在全球多地發動恐襲,激起全球公憤。美國及盟友於2014年在敘利亞境內發起針對IS的空襲行動,但效果不佳。直至去年9月,俄羅斯突然強勢介入敘利亞局勢,扭轉打擊IS 不力的局面。

在西線的敘利亞戰場,敘利亞政府軍半年內向東、北推進200公里,IS接連丟失從大本營拉卡到代爾祖爾之間的大片土地。在東線的伊拉克戰場,IS自去年11月先後丟失辛賈爾、拉馬迪、費盧傑等軍事重鎮。在丟失重要據點後, IS已陷入生存危機。但IS宣揚的極端思想,在伊斯蘭世界仍有不小吸引力。不少中東學者警告,若無法從根本上消除困擾中東的發展不平等及帝國干預等諸多問題,IS 難以真正被消滅。


 


美俄介入中東70年



以色列建國
1945年二戰結束,美歐開始商討以色列建國事宜。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在特拉維夫宣布成立以色列國,並在境內築起高牆,把原本在此世代居住的巴勒斯坦人趕到牆外。




入侵阿富汗
1979年12月,蘇聯以十萬大兵入侵位於中東外圍的伊斯蘭國家阿富汗,十年後以蘇聯失敗告終。美蘇冷戰達到小高潮,美國甚至因此杯葛1980 年第22 屆莫斯科奧運會。




克林頓外交
美國克林頓政府在中東積極推動和談,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於1993年在華府簽署《奧斯陸協議》,克林頓(右)之後就以巴問題會晤敘利亞前總統哈菲茲.阿薩德。




伊拉克戰爭
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於2003年對伊拉克發動軍事打擊,造成近70,000平民死亡,4,500 名美軍陣亡。




獵殺拉登
2001 年「9.11 」事件震驚世界,拉登被指控為幕後主謀。2011年5月1日(美東時間),奧巴馬及內閣成員在白宮即時觀看海豹突擊隊將藏匿在巴基斯坦的拉登一舉擊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