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社青義協了解琴青創機遇
  • 商訓校友會下周六祝會慶
  • 飛躍青年義工培訓開學
  • 加強宣傳滲漏水仲裁
  • 惠安青年會就職續獻力
  • 善明會灣區領悟“五四”精神
  • 文化達標工程千八人應考
  • 退協廿三載續服務會員
  • 錐栗古樹見證培正烽火辦學時光
  • 中華白海豚保護宣傳日珠啓動
  • 澳門館十八參展商產品受關注
  • 粵自然教育融灣區特色
  • 立法會選舉候選人的資格審查機制
  • 廣交會閉幕線下出口增一成
  • 當局多措育“1+4”產業人才
  • 社諮委籲加強宣傳休漁防火
  • 今多雲驟雨
  • 澳國際少兒時裝周珠賽區舉行
  • 傑出學生服務大使頒獎
  • (新聞小語) 用好新措促琴澳融合發展

科學管車促泊車路外化

2016-07-03 06:31

    科學管車促泊車路外化

    十年前,全澳汽車不足七萬五千輛、電單車少於八萬輛,當時陸地總面積二十八點六平方公里;十年後,截至今年四月,汽車增至近十二萬輛、電單車挨近十三萬輛,陸地總面積才三十點四平方公里。政府過去十年控車不作為,任由機動車輛無序、無止境增長,但土地面積增加有限,地小車多,交通困局積重難返。直至近兩年賭收回落,新車增長才稍稍放緩,不知是可喜,還是可悲。“公交優先”這美好願景,似乎遙不可及。

    經濟發展,居民收入改善;買車、養車成本低;公交不暢,以車代步更可靠等因素,驅使不斷有新車落地。彈丸之地已容納二十五萬輛機動車輛,以六十五萬人口計算,約二點六人就配一輛車。政府雖早已訂立控制車輛年增長率在百分之四內的目標,但數據顯示,近年新車年增長率高達百分之五,歸根究柢,當局控車不力,責無旁貸。

    車輛激增,除直接影響路面交通壓力,泊車問題更趨嚴峻。當局近期大幅削減新口岸區及氹仔中央公園附近的電單車泊位,駕駛者怨聲載道。翻查警方網上數字,去年全年交通警員發出七十四萬多張違例泊車“牛肉乾”,可查閱資料最早的○八年全年則只有不足三十三萬張,增幅超過一倍。但令人費解的是,政府宣稱過去五年新增十八個公共停車場,合共增加了一萬三千個輕型汽車及電單車泊車位。意味着駕駛者的泊車習慣未有跟上轉變,到底是駕駛者守法意識不足、泊車習慣使然,抑或公共停車場位置差、要收費、泊車不便?上述原因,統統皆是。

    逐步落實泊車路外化,騰出更多道路使用權予公交出行,是大勢所趨,問題是如何吸引駕駛者使用公共停車場。首先是收費,目前本澳路邊咪錶位分為三種,灰柱每小時一元、黃柱每小時兩元、藍柱每小時收費六元,但現時仍以黃柱及灰柱咪錶位為多,三十七個公共停車場的私家車日間收費為每小時六元,即路邊泊費比停車場泊費更便宜,做法本末倒置。其次是付費方式,有摩托車從業員團體認為九成電單車不肯泊停車場,主因是配套不足,電子付款方式局限,部分停車場至今仍未有“拍卡”收費系統,駕駛者需自備大量零錢,相當不便。再者,就是需要嚴格執法,以成本扭轉駕駛者違泊心態,趕車輛進入停車場;同時,逼使廢舊“殭屍車”移離泊車位。多管齊下,方能撥亂反正。

    長遠而言,在智慧城市的前提下,必須要有更前瞻的思維,例如不少先進的歐美國家早已採取電子車牌,當車輛違泊、超速、經過收費道路、出入停車場等,都會自動記錄,甚至付費。有關做法不僅方便管理,更可大大節省人力資源及時間,值得當局參考。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