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治安警料黃金周出入境人次逾340萬
  • 航天員新工種為更多人實現航天夢
  • 警方料五一黃金周340萬人次出入境
  • 研入出橫琴單牌車分階段擴行駛範圍
  • 王毅晤布林肯 促美勿干涉中國內政
  • 字節跳動稱沒有出售TikTok計劃
  • 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選舉沿用電子點票
  • 金管局籲警惕陌生人信息偽冒銀行廣告
  • 首季本地居民失業率2.7% 按季微跌
  • 本澳未來1小時料受雷雨區影響(13:00)
  • 王小洪:中緬打擊網絡詐騙取得重大戰果
  • 勞工局今年已助4000人次就業
  • 內地料“五一”拱北日均32萬人次通關
  • 文綺華料五一黃金周酒店預訂率近9成
  • 文綺華料旅博會至少3.7萬人次入場
  • 首季本地失業率跌至2.7%
  • 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參選人6月中報名
  • 紅街市回遷124檔 爭取6月初重開
  • 澳門單牌車行駛範圍擬分階段有序擴大
  • “水晶魚2024”演習周六下午進行 全文 #水晶魚 #颱風演習

粵語古老嗎?

2016-07-10 01:15


一種常見的想法是,粵語比普通話來得更古老、純正,所以粵語才是「正宗」的中文(漢語),理應加以傳承、推廣。此種說辭,可謂已成為在網上「撐粵語」的起手式。這其實不難理解,面對普通話的南侵,居於下風的粵語為了呈現其獨特的優勢,從歷史淵源、語言流變的角度強調自身的「正統性」,當然是合理之致的話語策略。然而,一方面標榜粵語源自「華夏雅言」,是上古漢語的嫡系親屬,另一方面則貶斥普通話為與蒙古語和滿語等北方外族語言混合的「雜交語」,這種透過蔑視另一語言來突顯自身的古老純正的「粵語至上論」,其背後的「文化沙文主義」思維,恐怕與普通話壓迫其他語言/方言的本質並無二致。
「粵語比普通話來得更古老、純正」,即使這說法不錯,但以此來「撐粵語」,也存在著上述的問題;更何況,這說法實際上不見得完全正確。支持此說的最普遍認知,大概是「粵語與古漢語比較接近」。但「古漢語」的定義極其模糊,到底是指唐宋時的中古漢語,還是先秦兩漢的上古漢語?網上流傳不少文章,強調粵語可以追溯到上古漢語的「華夏雅言」,而普通話則是以元明清時期的北京土話為基礎,摻雜了蒙古語等而成的新產物,而這自然及不上粵語的源遠流長。所謂「華夏雅言」,一般指周朝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標準語,尤其是以周朝定都之處所流行的語言為標準的一套語音和詞彙系統。據那些網上文章的說法,「華夏雅言」隨著秦朝南征百越來到了今日的廣東一帶,從此落地生根,並成為粵語的源頭。這種說法,便是認為「粵語比普通話來得更古老、純正」的主要論據。
「港語學」曾在網上連續發表數篇文章,駁斥「粵語雅言論」和「粵語源於秦朝論」等觀點,但其提出的理由,卻僅是「今日的粵語無法找到上古漢語的語音特徵」,比如說,上古漢語有複輔音(即複聲母,像英文black的bl等),粵語則無。可是,中古漢語其實也沒有複輔音,難道可以憑此證實中古漢語和上古漢語又不存在淵源關係?這只說明了語音是會隨時間變化的,今天的粵語找不到上古漢語的語音特徵,不一定由於兩者之間全無瓜葛,更可能的是,長時期的演變,終致語音系統面目全非。
那麼,到底粵語是否源於上古漢語?要回答這問題,需要先理解語言的層積現象。語言的形成和演變極其複雜,往往是多種源頭在不同時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所致,因此若要確認粵語「源於」哪一種古老語言,這個出發點可能本身就是錯誤的。既然語言的發展會在不同時期受到不同源頭力量的影響,那就意味著它在演變的過程中存在著不同的層次,每一次外來的源頭都成為這當中的一層,並與之前各個層次產生交互影響,從而帶來該語言系統的新變化;到了下一次有別的層次加入,又繼續重覆此一作用。這種不斷的累加,就構成了語言的層積。
語言若是層積地構成,理論上來說,它就應該有一層最根本的「底層」。一般來說,該語言區在受到其他語言影響前的原始語,便是那種語言的「底層」。近年對粵語和壯侗語系語言的比較研究,愈來愈支持一種說法,也就是:粵語存在著古百越語的底層。至此我們可以根據語言的層積結構,從而大體勾勒出粵語的演變過程:早在先秦時期,粵地民眾使用著古百越語;此後秦朝南征百越,將士在當地定居,上古漢語因而與古百越語的底層結合,成為後來粵語的雛型,這是第一次的層積現象。到了兩晉南北朝,北方戰亂,朝廷南遷,嶺南進一步得到開發,南來民眾帶來了早期中古漢語,並影響了當時的粵語(上古漢語+古百越語底層)。最大型的一次層積,當發生在唐末難民南移,當時中原人使用的語言,正是唐詩宋詞所用的中古漢語。我們現在的粵語,明顯可見中古漢語的語音和詞彙特點,足見此次層積的影響力之大,已成為塑造現代粵語語音系統的主要層次。當然,唐末至今的一千年間,粵語本身仍隨時間而演變,所以我們朗讀唐詩宋詞時,已覺有不少地方並未押韻;但中古漢語與粵語的重要關係,卻無法因此而否定。
回到本文最初的問題:或者說,粵語比普通話來得更古老、純正嗎?就「純正度」來說,恐怕當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非原始語還能稱得上是純正的,粵語有古百越語的底層,後來也應受到壯侗語族的影響,這與普通話中摻雜的蒙古語和滿語成分,其實並無本質上的差別,都是漢語語族和其他語族交互作用的結果。就「是否古老」來說,粵語和普通話的起源也應追溯到史前時期,不但兩者都曾受過上古漢語或大或小的影響,甚至上古漢語還能繼續推前到早期上古漢語,或更早的原始漢藏語。反之,如果以今天保存的古漢語特徵來看,那麼「華夏雅言」的身影同樣沒留下任何語音系統上的痕跡,粵普二者都只能發現中古漢語的殘留。倒是在閩南話中,上古漢語的層積現象還在部分的字音上清晰可見,但這只能說明下一階段的層積剛好沒影響到那些角落而已。
要保育粵語,揚己抑彼不一定是最好的辦法,尤其是歪曲歷史事實的譁眾取寵之言。語言學的一條基本定律是:語言沒有高下之分。今天不少高舉粵語旗幟的「語言愛好者」,表面上做著語言學的「本字」研究,骨子裡卻違背了語言學的精神,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鈞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