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浪漫氣氛
  • 體驗勞動
  • 川漢公交車持刀傷人被抓
  • 鳳凰花開
  • 黑龍江煤礦洩二氧化碳五死
  • 川車撞行人五死
  • 李強: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 中方批美打造經濟脅迫聯盟
  • 中方反制美鷹派前議員
  • 惠州河流受污染變紅
  • 澳琴聯手擴客源 赴穗辦旅遊推介會
  • 近期黃金市場分析
  • 銅價試新高 江銅有力再升
  • 辦短視頻賽 體現好客有禮
  • 澳博斥近兩億收購金碧及兩餐廳
  • 美食之都嘉年華下月開鑼
  • 旅遊大使系列培訓 推廣好客之道
  • 首季金融業增員 薪酬升2.2%
  • 首季電力消耗量升近一成
  • 引入國際認證課程 促會展提質

透視世界工廠的勞工困局

2016-07-24 06:30


    透視世界工廠的勞工困局

    《蘋果背後的生與死》

    作        者:潘毅、陳慧玲、馬克 · 賽爾登

    譯        者:劉昕亭

    出  版  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15年2月

    還記得2010年,位於深圳的富士康工廠,有十多位工人接連跳樓自殺的慘劇嗎?究竟是甚麼因素逼得工人尋死?現在是否還有人在乎?

    由香港學者潘毅主導,與陳慧玲、馬克 · 賽爾登合著的《蘋果背後的生與死》,重新探問這起悲劇背後,“工人在挫敗與絕望中,義無反顧地從工廠宿舍跳下,是為了反抗和控訴甚麼?”他們從一位倖存的富士康跳樓女工——田玉的故事說起,並且回顧了富士康、蘋果企業的發展歷程,再將視角切入生產現場的壓迫環境,以及工人的實際抵抗經驗。緊湊的敘事節奏,配合夾敘夾議的筆法,使這本書既有深刻的批判分析、卻又毫不生澀,堪稱成就了一本面向大衆的批判社會科學著作。

    本書並非潘毅團隊關注富士康工人的第一本書,然而,比起過去出版的《富士康工人調查報告》,此書更加精彩的地方在於:它非但清楚描繪了富士康工人的苦境,而且更加有層次地,逐一論述與堆疊了其背後的結構原因。除了來自富士康的壓榨與剝削,其中也包括:只顧旺季時加大出貨量,不顧勞工安危,且寡佔龐大利潤的蘋果公司;為了競爭招商投資,頻頻討好廠商,甚至不惜降低勞動與環保標準的中國地方政府;受企業與官僚把持,無法為基層勞工代言的企業工會;來自農村、但無法再回到農村的新生代農民工認同危機……每一個環節,都是造就此一悲劇的問題根結,同時也是當代中國勞工所面臨的挑戰。

    閱畢此書,我回想起負笈英倫的時候,不忘從港台的書店買幾本中文書帶去。其中,潘毅對於中國勞工的系列作品,總是我攜帶的書籍之一,包括:《中國女工──新興打工者主體的形成》、《大工地上──中國農民工之歌》、《富士康輝煌背後的連環跳》等。她的文筆流暢又深富感情,工人的隻字片語在她筆下,彷彿被召喚出來,向讀者控訴他們遭遇的處境。這種融合學術與社運的創作,揭示了一種“戰鬥性的學術工作”的可能;社會科學學者不一定要將自身囚禁在貌似客觀中立的象牙塔內,面向大衆與社會,挑戰更大,但可能的貢獻也更大。

    如果需要做甚麼樣的評論,我或許會想用提問來代替。為了探究“根本問題”,這本書中提到:“儘管《勞動法》等保護工人的法律法規已經出台,但執法卻是軟弱無力的,法例經常被歪曲以維護企業的利益。……問題的關鍵在於當中央號召保護農民工利益——例如推行全面免費的公共教育和醫療項目的時候,卻沒有配套的財政支持;這一政策根本無法在資本生產和發展方式不發生改變的條件下實現。”我以為,這點批判相當精彩,跳脫了小修小補格局,對當代中國發展模式提出了根本質疑。只不過,“資本生產和發展方式發生改變”,那究竟意味着甚麼?是甚麼樣的社會主義,或甚麼樣的資本主義?和中國過去到現在的革命與政經發展有何關聯?這一目標的達成,又是如何可能?我很期望作者們繼續求索這一根本問題。畢竟,上億名的中國工人,正急切地希望找尋一個體制性的出口。

    就這點而言,潘毅和另一位專門撰寫中國移工報導文學的英倫華裔作家白曉紅,正面對着類似的課題。兩位作者的作品既引人入勝、又鞭辟入裡,召喚出大衆對中國勞工的深刻同情,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只是,我們同時需要與其搭配,更進一步的總體分析作品,告訴我們目前的客觀局勢是甚麼?出路在哪裡?如同該書所稱,“深化的階級衝突,正在加劇勞動叛亂,同時也在重新塑造着世界勞工政治”,新的工人階級主體,的確正在成形,而批判知識分子勢必有責任與他們站在一起,面對這涉及當代人類發展出路的根本課題。

    林柏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