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浪漫氣氛
  • 體驗勞動
  • 川漢公交車持刀傷人被抓
  • 鳳凰花開
  • 黑龍江煤礦洩二氧化碳五死
  • 川車撞行人五死
  • 李強: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 中方批美打造經濟脅迫聯盟
  • 中方反制美鷹派前議員
  • 惠州河流受污染變紅
  • 澳琴聯手擴客源 赴穗辦旅遊推介會
  • 近期黃金市場分析
  • 銅價試新高 江銅有力再升
  • 辦短視頻賽 體現好客有禮
  • 澳博斥近兩億收購金碧及兩餐廳
  • 美食之都嘉年華下月開鑼
  • 旅遊大使系列培訓 推廣好客之道
  • 首季金融業增員 薪酬升2.2%
  • 首季電力消耗量升近一成
  • 引入國際認證課程 促會展提質

富足智商 (六)

2016-07-24 06:30

    富足智商        (六)

    上文提到,你的心理防衛系統,對自己的富足智商基線產生直接影響,因它是令你困在原地卻絲毫察覺不到的心理陷阱。

    防衛機制一至五

    心理防衛系統在你意識不到,或在你的心理應付不了現實狀況時,起到短暫保護作用。即保護自己免受真實或想像的壓力和負擔所傷害的方法,好讓你暫時感覺好一些。故它對你的精神平衡不可或缺,卻同時限制你的選擇及阻止你的進步。若你不了解其作用,便會盲目依賴其以發展出為何自己該不該產生某些想法、態度和行為的理由,從而影響成長。

    雖然它給你短暫安全感,卻阻止你重置富足智商調節系統。該系統由十種機制組成,包括:一、自欺欺人:每位事業者對“我是誰”、“我從何來”等都有自己的看法。你可能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殉道者,比他人更特別或更值得表揚,這些自我對話可能導致你有自毀行為。如事業者可找出很多說法來解釋為何沒達財務自由,並常用一段生活經歷來預言自己未來的全部,且把自己想像成被長期壓抑者,唯這種思維不可能把你引向富足,祇會讓你自認無能。

    二、分離:即當你做了令人焦慮之事時,藉抑制自己意識的心理防衛機制。

    三、順從社會壓力:即須按某種方式生活或按社會標準作財務決定,好讓自己感覺被社會接納。如要讓人看到自己在對的地方和對的人一起。趕時髦,例如擁有最新款手機(儘管大部分功能都用不到)。

    四、幻想:富足者可掌控自己的生活並負責之,惟有些事業者總是盼望,改變能從他人而降。若要提升富足智商,需接受幻想已結束而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五、抽取:渴望藉外物或他人讓自己感覺良好,即像對消費上癮者般,變成永遠處飢餓狀態的野獸。惟你的大腦並不在乎自己的習慣是好或壞,祇會盡力維護這些熟悉的行為模式。

    防衛機制六至十

    六、否認:即為免因應付不了當下之事而受傷而暫時採用的防衛機制。七、迴避:跟否認相比,迴避更易被察覺,即很清楚自己不想去處理某個問題。如“老公讓我生氣,不過我一定不會跟他一起討論去解決問題,因說了也沒甚麼用。”八、極端思維和感覺:該機制也被稱分裂,即把自己或他人想像成極端好或壞。如把曾深愛者變成怨恨者。具整合能力者則明白,情感關係是很複雜且由很多不同層次的灰度組成。極端思維者受挫時卻把一切錯誤歸到他人頭上而自己則完全無錯,從而逃脫認錯。具富足智商者被人傷害後,會假設對方是無心而會給對方改錯機會,即當受挫受壓時也會暫時用極端觀點看待某人或某問題,惟很快便意識到此種偏激思維的危害。

    九、投射:即把那些讓你感到不舒服的東西或會被批評的行為,轉移到他人身上,以從焦慮、不合格或愧疚的感覺中解脫出來。例如把自己不幸福的責任,全歸到配偶身上。十、經歷:每位事業者都根據自己過去的所有經歷以形成關於“我是誰”的認識。例如若有高素質的父母,便可能把其身上的優秀品質,作為你選配偶的標準。另外,由於習慣和大腦中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的力量,你的萃取物中可能包括一些熟悉卻負面的東西。開啟富足智商,就是需了解和管理自己過去形成的有關錢的觀念。否則,便不得不受過去支配或祇能作消極反應。

    文化和宗教影響

    當地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也在你的個性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若自小便被這些因素影響,或被教育用錢享樂是有罪的,那麼你便享受不到金錢帶來的樂趣,即你能用錢養活自己卻無法享用之。事實上,文化和宗教提供一套有關金錢的信仰,如“金錢祇屬於上帝(或上天)”,“金錢是萬惡之源”等,從而在事業者心裡早已埋下對金錢焦慮和罪惡感的種子,讓人更易作自我挫敗的行為。作為篤信基督教的帶職傳道者,筆者可肯定指出,聖經沒有說錢是萬惡之源,而是說愛(即視財如命或貪)財才是萬惡之源。即使是同一宗教也衍生出不同觀點的不同教派。筆者則較傾向相信上帝既關心信徒的永生之福,也關心其今生之福,故可在不違反道法理情下,盡力賺盡力捐,這也是富足全福者的金錢觀之一。

    陳傑榮

    http://www.facebook.com/groups/1023400371030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