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政府多個部門指六項措施助澳發展
  • 柬埔寨西部有軍火庫爆炸釀20士兵死
  • 保安司稱已與內地對接確保新措施落實
  • 家長冀藉圖書館周培養子女閱讀興趣
  • 貿促局稱全力推動會展業及招商引資
  • 教青局:內地人才簽註新政促澳高教發展
  • 藥監局稱內地新政助澳發展大健康產業
  • 旅博會最後一天人流旺 大批市民查詢優惠
  • 文化局:中央惠澳新政助建演藝之都
  • 琴澳團進團出 旅遊局稱全力擴客源
  • 賀一誠:為迎更多旅行團作好準備
  • 深合區將公布琴澳旅行團組團流程
  • 文綺華:“團進團出”助旅業發展
  • 旅業料“團進團出”助兩地融合
  • 廣州現強龍捲風5死33傷 逾百廠房受損
  • 大陸將恢復福建居民到台灣馬祖旅遊
  • 旅遊局推研學遊行程徵集比賽
  • 美國高校反戰示威持續 警方清場
  • 1200人參與嬰幼兒體育嘉年華
  • 特區政府衷心感謝中央再推多項惠澳措施

聖若瑟修院及聖堂

2016-07-28 01:05

01

03
據不完全統計,在澳門約有二十間大大小小的教堂,當中有位於游區內,廣為人知的大三巴牌坊(原聖保祿大教堂)和玫瑰聖母堂等,亦有一部分藏在舊區內,相對人煙罕至,但頗有歷史意義的教堂,如,則於二零零一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二零零五年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位於澳門崗頂前地,建築屬巴洛克風格。修院及聖堂正面有三個入口,主堂平面成拉丁十字型,長軸長二十七米,短軸長十六米,長軸兩端分別為入口前廳及主祭壇。祭壇上供放著主保(聖若瑟)的雕像,裝飾甚多,最具特色的是其中兩組四枝腰纏金葉的旋柱,柱頭以破山花形式收結;同時,與之相呼應的是入口前廳中四枝支撐二樓唱詩台,且來自原聖方濟各修道院的木製盤旋柱;整個天花由四個拱頂形成一個四邊內彎的正方形空間,上面再以羅馬式穹窿封頂,穹窿直徑為十二點五米,頂部高度為十九米,共開有三環各十六個窗戶,其中最高一環為假窗,另兩環才具有透風及採光的功能,穹頂內側為白色,中間是黃色的耶穌會會徽。
教堂正立面是一面雄渾的牆體,寬二十四點六米,高十九米,大致分為上下、左右各三部份,頂層兩邊是對稱的鐘塔,塔頂是琉璃瓦頂,其左鐘塔三個窗洞中放有大銅鐘,左邊鐘塔正面窗上亦有一個銅鐘,墻體還有一小門通往天台,中間山花中有一耶穌會會徽的雕飾。
據了解,聖若瑟修院自一七八四年起經歷數度易名,曾易名為北京主教管轄御修院、修士團體之家、皇家教育進修所、澳門聖若瑟利宵修院、以至現在聖若瑟修院的稱謂,名稱的多次修改顯現出此修院在天主教和培訓人才的重要地位。
一七二八年,耶穌會會士取得現址,經過三年的經營,院舍方陸續落成;修院專門培養赴中國及東南亞傳道的神職人員。一七四六年,毗連的聖若瑟聖堂開始興建,一七五八年落成,規模僅次於耶穌會會士興建的聖保祿學院的天主之母教堂(現大三巴牌坊遺址前身),因此當時的澳門人慣稱它為「三巴仔」。修院曾為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二、三校校址,但自一九六零年代以來便不再招收學生。
聖堂的原始面貌,在一九五三年維修教堂外立面鋪上石米飾面時,遭到了破壞,後來教堂穹頂更從中間裂開,得到當時文化司署對其進行維修,於一九九九年完工後,才對外開放,修院部份並不對外開放,而原來一直收藏在路環島的聖方濟各•沙勿略的臂骨亦被移到此。二零零九年,一部管風琴被安裝在唱經台上,自此該聖堂便不定期開始舉辦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