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男子疑推手推車遭的士撞傷
  • 防範風雨
  • 男子踢巴士隔板影響行車法辦
  • 旅巴司機揸車玩手機被檢控
  • 內地男涉冒用證件橋岸被截
  • 新聞特搜
  • 職工講座談中老年運動要點
  • 公研會出席中共黨史講座
  • 台山坊會四十青年參訪灣區
  • 茶山同鄉會談夏季養生
  • 晨運之友生日會祝母親節
  • 工廈區步行環境待改善
  • 長義協與百二長者開心共聚
  • 兩港機構訪公職協增聯繫
  • 貿促局訪中總介紹粵澳名優展
  • 情緒共融講座紓育兒壓力
  • 各界觀展樹牢國家安全觀
  • 民青會分享研習中華文化
  • 《開展本我》藝術作品展揭幕
  • (新聞小語)優化職技教育配合產業需要

專家學者:金庸小說走向世界

2016-08-01 06:30

“我與金庸——全球華文散文徵文獎”交流講座,主持與嘉賓合照。

徵文獎交流講座吸引大批金庸迷入場,演講廳內座無虛席。

    “我與金庸徵文獎”交流講座無虛席

    專家學者:金庸小說走向世界

    為配合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將於二○一七年初在香港文化博物館成立永久的金庸展廳,籌委會不單舉行徵文比賽,還舉辦了交流講座。於頒獎禮結束後,翌日即開展“我與金庸——全球華文散文徵文獎”交流講座。

    講座由《明報月刊》總編輯兼總經理潘耀明和著名專欄作家陶傑一同主持,並分為兩個主題於不同時段進行。講座吸引大批金庸迷入場,演講廳內座無虛席。

    第一節講座“從世界閱讀金庸”邀得新加坡《新明日報》總編輯潘正鐳、台灣《聯合報》副刊組主任宇文正、法國謝閣蘭文化基金會主任王健育、美國羅格斯大學亞洲語言文化系副教授宋偉傑教授、華裔荷蘭作家丘彥明及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教授擔任演講嘉賓。福建《泉州晚報》副總編輯兼《泉州商報》總編輯郭培明和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分別擔任回應嘉賓和總結嘉賓。

    星洲華人“肉骨茶”

    潘正鐳道出了金庸小說在新加坡受到華人的廣泛青睞。金庸和一名商人於一九六七年在新加坡合辦了《新明日報》,同年開寫《神鵰俠侶》。潘正鐳形容,在那個年代,報紙是華人社會的主要糧食,武俠小說對他們來說更是一杯每天都要喝的南洋咖啡。陶傑點評時打趣道“金庸小說是新加坡華人的肉骨茶”,指出金庸小說極受華人歡迎。

    造新詞翻譯詮奧妙

    法國翻譯家王建育指出,自己翻譯時常常設身處地想象自己是法國讀者,希望他們能同樣感受到中國讀者的快樂。但由於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他在翻譯金庸小說時常常遇到困難。王建育舉出了一些例子,例如“武俠小說”一詞中,法國人沒有“俠”的概念,他便以法國中古貴族騎士“paladin”作替代,讓法國讀者感受到“俠”的文化;又如“江湖”,王建育表示無法直譯,須創造新的名詞翻譯。王建育曾用簡化的翻譯手法把《射鵰英雄傳》譯作法文版,更決定其後完整地翻譯《鹿鼎記》,讓法國讀者感受箇中奧妙。

    全球徵文增影響力

    總結嘉賓陳平原憶述了金庸小說走向世界的過程。九十年代初,北京大學授予金庸名譽教授的名銜,北京大學嚴家炎教授便撰寫了《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一文,引起軒然大波。二十多年來,金庸小說面對了不少挑戰,終走向世界。陳平原更向大會提議,將來的金庸小說徵文獎,不要局限於以散文及華文書寫。他認為這樣更能顧及國外的學者、翻譯家的工作,讓金庸真正走向世界。

    金庸散文也極優秀

    第二節講座“金庸與散文創作”邀得台灣藝文作家協會會長陳若曦、《上海文學》社長趙麗宏、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文化基金會主席戴小華、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副會長陳浩泉、河南《散文選刊》主編葛一敏、澳門大學訪問學者黃維樑擔任演講嘉賓。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資深編審甘以雯和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曾毓林擔任回應嘉賓。上海同濟大學中文系喻大翔教授則擔任總結嘉賓。

    嘉賓圍繞金庸的散文討論,認為他的散文寫得極為優秀,但金庸小說名氣太大,掩蓋了散文。趙麗宏憶述金庸曾對他說,相比起創作小說,其實自己更喜歡寫散文。總結嘉賓喻大翔形容金庸“散文中有小說,小說中有散文”,道出了金庸作品的風格。

    本報記者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