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佛總三活動明賀誕
  • 澳汕青少紅色之旅收穫豐
  • “獅飯送愛”關懷弱勢
  • 湘澳青年會改選續搭橋樑
  • 晉澳企業家座談會促合作
  • 珠寶青創協換屆繼往開來
  • 深合區完善立法推琴澳共融
  • 冀領導訪省級政協會拓合作
  • 灣黃會訪本報促交流
  • 好家園新閣訪中聯辦介紹會務
  • 花地瑪聖母聖像出遊盛大莊嚴
  • 劉雅煌:夏寶龍調研意義重大
  • 港澳車北上錄二百三萬輛次
  • 特色慶典
  • 各界:擴八市自由行增企業信心
  • 新聞特搜
  • 聖大與俄高校簽合作備忘
  • 東南師生五四升旗弘愛國
  • 城大生了解民防中心運作
  • 教育會講座分享提問技巧

回力球集體回憶再掀熱火

2016-08-03 06:30










    昔年發燒友球火未熄重拾當年勇

    回力球集體回憶再掀熱火

    對本澳九○、○○後來說,大概只知道正在裝修的“回力球場”,而不知“回力球”為何物。此項西班牙國技於七十年代傳入澳門,回力球場因此而建,更曾掀起街頭文化。歲月流逝,球場已轉型多年,惟一班發燒友的“回力球火”未熄,在松山的一個小小球場尋回那些年的集體回憶。不過,他們指場地過於狹窄、不合規格導致容易受傷,且缺乏照明設施,冀政府正視。

    七十年代風靡澳門

    想當年本澳的博彩娛樂多樣化,除賭場、賽狗外,連體育項目回力球亦可一賭。澳門回力球體育會副會長司徒卓海那時亦是全職球員。他表示,一九七四年開張的回力球場轟動一時,過千觀衆席幾乎晚晚爆棚,熱鬧非常,連麗的電視都有直播。此項運動與壁球相似,採用的是羊皮鉛球以及藤織蕉形球拍,球員手握球拍將球用力抽向牆壁,另一方球員則接回並再抽波,反覆抽接,接不到便輸一分。項目集體力、速度、技術於一身,相當刺激。

    他形容,當年許多年輕人的夢想是成為職業回力球員,經過半年訓練後,他被挑選為受薪職業球員,每日如打工一樣上班打波,另設獎金制。那時三、四十名球員來自美國、菲律賓、墨西哥等地,亦有本地球員。但隨着回力球場於一九九○年結業,一班球員亦要另覓生計,因而各散東西。有人轉職公務員,亦有人投身娛樂博彩行業。

    再遇隊友喜續前緣

    司徒卓海轉行後,已與回力球暫別一段時間。後來再遇隊友及球迷,得知松山綜合廣場設有回力球場後,便上山重拾當年勇。除了運動有益身心外,亦藉此與一班波友聚舊,尋回當年回憶。不過,由於場地大不,他們已不用羊皮鉛球,現時採用“剝皮”網球,重量及侵略性不及以往般,球拍則是自製的“紙皮雞”(長勺形手套)。

    儘管器材已因地制宜,一班波友仍因場地狹窄而經常受傷。司徒卓海形容,民署設立的松山回力球場與標準球場相距甚遠。以往新口岸回力球場長五十五米、寬十六米,球員有足夠空間伸展揮拍,現時的完全不合比例,不及標準場的五分之一,相當侷促,球員易碰撞及扭傷。另一個位於鴨涌河的球場同樣不正規、設施不理想。

    場地非正規盼改善

    一班波友因回力球場而結識,並從而熱愛此項運動,惟現時連一個正規的球場也欠缺,司徒卓海感遺憾,坦言相當矛盾。場球好天曬,落雨淋,中午時分又烈日當空,下午、傍晚則照明不足,連休息凳也要自備。有感回力球是本澳許多六○、七○後的集體回憶,現時早、午、晚不同時段都有人上山打波,大家均希望有個合適、標準的運動空間,惟多次向政府反映無果。

    七十年代回力球傳入時還是孩童的李溢利對它充滿好奇,經接觸後一試愛上,更打入訓練班,最後因工作關係放棄。五十多歲的他最近又執起回力球拍,並再次上癮,每日“唔打唔舒服”,旅行回澳後都要立即上山打波。他笑言,打波後血壓變回正常、血糖變低,連因長期跑步導致的膝頭痛問題也消失,卻因場地太窄,打波時經常發生碰撞,連自己也受傷,“地方窄,球拍撞埋嚟閃都冇得閃。”冀政府能為一班回力球愛好者撥出更多運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