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 青少年流行時裝技術大賽冀發掘新血
  • 鄭志強自評六、七十分
  • 立會保障人權工作應多做 歐安利臨別贈言
  • 會否再獲委任 馮:點知事頭點睇?
  • 回歸館將展出饒宗頤荷花佳作
  • 陳明金寄望年青人
  • 駐澳門部隊政治委員調整
  • 韓男來澳輸光兩年來盜竊維生
  • 主席依依不捨送別來屆不選議員
  • 社工局冀明年推 無障設計建築 指引
  • 體奧會與中銀連續四年辦獎學金計劃 昨101人獲「優秀運動員中銀獎學金」
  • 責罵應對子女情緒適得其反 鼓勵學習正向態度處理情緒
  • 『伸出雙手感受真摯友情』 本澳大學至友分社獲傑出分社獎
  • 助人為快樂之本! 金沙攜手本澳義工製作三萬五個福袋
  • 澳門教區梁文燕托兒所 加強與家長聯繫和溝通
  • 立方米辦塗鴉賽發掘繪畫潛能
  • 《飄流船廠》話劇本月公演八場
  • 第二屆在台就讀澳生訪黔交流
  • 全澳青創賽初創組初賽18隊入圍
  • 潘雲東副特派員會見兩國駐港總領事

我是澳門人

2016-08-09 06:30

份認同(Identity)近年成為全球熱話。英國脫歐,直指難民政策;美國大選,激起種族爭議;恐怖襲擊,煽動族群仇恨。「族類誰屬」已超越法律界限,成為一地執政首項必須解決的意識型態問題。澳門,小城一座,與此等國際大事貌似無關。但城市氣息的流動恰似是天色變異,風大一點,晚霞與風暴的色調便難以區別。
五段故事,前半生的經歷,是也無風雨?還是無晴?
膚色是偽裝的好工具
May (化名)是一位道地的澳門人,在澳門出世,在澳門長大、工作,也在此落地生根。膚色,卻讓她「偽裝」成外國人。
「起初我真的很不習慣,到後來便慢慢習慣了,也覺得沒什麼大不了。」
是什麼樣的不習慣呢?May笑言:「也不是什麼大事,前幾年開了一間泰國餐館,不少客人都向我用英語點餐,我便用廣東話回應,客人第一反應都會十分訝異!然後會說:『哦,你的廣東話說得好標準呢!學了多久?』我的答案你可以想像。最後,大家便只好尷尬的笑一笑。」
原因何在?思考了一會,May說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們的同鄉也會有定期聚會,但感覺與華人的圈子,不知為什麼總是有點隔閡。」
是什麼樣的隔閡?欲言又止,難以找到答案:「嗯….應該怎說好呢?很難說明白隔閡何在。你說是歧視?絕對不是。交友困難嗎?也不是。其實,我也不清楚。只知道身邊有不少泰國朋友,縱使拿了身份證,但都還沒有融入澳門的生活。」
談及澳門的轉變,May顯得有點神傷:「我十分喜歡澳門,這裡便是我的家。不過小時候的生活比較簡單、寫意。現在節奏太快、人多車多,舊澳門的感覺已不復存在。但人老了,也沒有想過離開。」
相較May的故事,Alonso(化名)卻正在為離開而籌備。
我不是牛
幽默、風趣,樂觀,Alonso大概便是一位養不熟的男孩。「你問我何謂澳門人?我未係澳門人囉!」
作為澳門人的經歷,Alonso最難忘的卻是中學的一段往事:「以前在工人球場踢波(註:今新葡京位置),經常會被年紀大的『老鬼』蝦。有一次就吵起來,結果對面的一位大叔指住我大罵:『死牛佬!死返葡國啦!』我當時真的很生氣,立即大叫:『我是人!不是牛!』,便去追打他。結果?當然給人打到口腫臉腫,同學都笑我衝動,無謂為了一句給人打成這樣。但當時我覺得同為澳門人,為什麼要罵我是牛呢?現在回想起來,真是有點幼稚。」
回歸前夕,不少葡國朋友返國。Alonso也面對重大的人生抉擇:「當時父親怕回歸後會很亂,問我要不要回去葡國,我一口拒絕。可能覺得自己在此地出世,朋友、老師都在,不捨得。也沒有想過政治啊?生活等問題。」
「有沒有後悔?當然沒有!兩個月後我便結婚了。最後悔,可能是為何不早點買樓吧?」
有感葡人文化的流失,風趣的Alonso也禁不嘆息:「或多或少總是有些消失了,身邊有些朋友已經不會說葡語,而部份則完全活在自己的社區中。華人有華人的一圈,葡人有葡人的朋友。」
當日留下,今天的Alonso卻在考量移民:「最近兩年經濟轉差,人情味也變淡,有想過和親人移民,但心底卻是捨不得。畢竟,在澳門生活了那麼多年。」
離開需要勇氣,但更多時候卻是迫不得已。
何必分那麼細
Cat(化名)今年將踏入人生的新旅程,返回出生地台灣開展其大學生涯。目的很單純:解決長久困擾他的問題。
「在台灣,阿祖說我是台灣人、台灣郎;內地交流,有人問我支不支持台獨;在澳門,曾有人罵我是蝗蟲。澳門同學笑我發音不準,台灣朋友說我國語很爛。」
被問及會否因被歧視而感不開心,Cat輕描淡寫:「起初是覺得很不開心,覺得人不就是人嗎?同時有幾個身份不就很好嗎?想不通。後來慢慢學會接受,覺得自己不應該被便人框死。」
為何會選擇回台灣讀書?Cat的動機很簡單:「只想離開,我可以肯定自己是一位澳門人,但我更希望自己是一個人。澳門人又是什麼?是法律規定?還是語言?我不知道,希望透過研究國際關係,找到一條出路。想通了,便繼續往外國讀書。」
留或走,並不是唯一的想法。
新舊之間
Alex(化名)移民來澳門多年,遙望街道,尤如往昔:「還記得第一次步出拱北,爸爸媽媽都說澳門跟內地很不同,有很多新奇的東西,小時候不懂,以為是到國外去了,後來才知道只不過是咱們中國的一部份。」
被問及覺得自己是不是澳門人?Alex覺得這問題本來就邏輯有誤:「澳門不是已經回歸祖國嗎?中國的領土下,廣州人也好、香港人也好,也不過是中國人?」
成長過程中,是否覺兩地差異很大?Alex笑了一笑,像是意料之內:「差異當然是有,要不然怎會是『一國兩制』?不過,這幾年澳門的發展,其實跟內地也很接近,無論市容、建築,以及生活習慣,其實差別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多,已很貼近國家發展。」
已經在澳門生活這麼多年,覺得澳門與內地的關係怎樣,Alex認為未如理想:「前幾年不是就新移民問題吵得沸沸揚揚嗎?曾經換過什麼『新來澳』、『來澳』,『移居』、『新移居』什麼的,我覺得這就關係不好的象徵。在內地,外省、內省便夠了。更何況,澳門根本不是一個省嘛!難道換上一個字就不會歧視嗎?就不會標籤嗎?多此一舉。說白一點,我現在生意是兩邊走的,有身份證就是中國澳門的居民,在自己國家生活,走去哪裡也一樣。」
土生土長
「若你問我,澳門於我而言像什麼?我會說她就像我的情人。」Ursula(化名),80後青年,要細分,澳門華人。見證澳門回歸前夕的混亂、賭權開放、經濟轉型,至今天社會彌漫的經濟恐慌,Ursula對澳門留露出一種特殊的情感。
「初戀總是充滿甜蜜,浪漫的交往過程,空氣散播著溫韾。而回歸前夕,是選擇結婚走不去,還是分手重新出發。婚前的緊張感,半信半疑。」
而現在呢?Ursula則比喻到底:「婚後你總會發現很多問題,大家原來很多生活方式、習慣、價值觀都會不同。究竟是誤會讓彼此結合,還是習慣讓大家走下去?我還沒搞懂,只是沒有孩子的話,一切也比較好辦。」
是什麼價值變調?Ursula的回答出奇的簡單:「土生土長,你我是過來人,大家心裡明白。」
小城故事
著名學者希爾(Stuart Hall)曾把身份認同定義為個人和群性問題,前者是個人相對於他人的獨特性,後者則是一聯繫與歸屬。社會爭議的種種,往往基於這兩大問題的延伸:身份證給誰?權益歸誰?歸屬哪黨?票源在哪?等等,身份的認同學派堅信,認同的考量決定了政治的取向,而政治也主宰了其他議題的定調。
經濟下行,資源不均率先被檢視,下一項?且聽竹林打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