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浪漫氣氛
  • 體驗勞動
  • 川漢公交車持刀傷人被抓
  • 鳳凰花開
  • 黑龍江煤礦洩二氧化碳五死
  • 川車撞行人五死
  • 李強: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 中方批美打造經濟脅迫聯盟
  • 中方反制美鷹派前議員
  • 惠州河流受污染變紅
  • 澳琴聯手擴客源 赴穗辦旅遊推介會
  • 近期黃金市場分析
  • 銅價試新高 江銅有力再升
  • 辦短視頻賽 體現好客有禮
  • 澳博斥近兩億收購金碧及兩餐廳
  • 美食之都嘉年華下月開鑼
  • 旅遊大使系列培訓 推廣好客之道
  • 首季金融業增員 薪酬升2.2%
  • 首季電力消耗量升近一成
  • 引入國際認證課程 促會展提質

21世紀屬於亞洲?

2016-08-21 06:30


    21世紀屬於亞洲?

    人類近代史中,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會較其他國家優越,形成一國獨大或雄霸一方局面。例子比比皆是,諸如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首先是美索不達米亞,繼之為埃及、中國及古希臘。它們祇能說是影響區域性的大國,真正對全球產生影響的應是古羅馬帝國。但以面積計,古羅馬帝國位列29,總面積約193萬平方英里。位列第二是蒙古帝國,在全盛時期,總面積佔1,274萬平方英里;住了約當時全球總人口4.29億的四分之一,約1.1億。蒙古帝國的規模祇被十八世紀興起時的大英帝國所超越。在一九三八年最巔峰時,大英帝國殖民地及附庸國遍及全球,橫跨南北東西,總面積超過1,300萬平方英里,總人口約4.58億。

    十九世紀被很多人稱為歐洲殖民/帝國主義年代。當時以英、法、德為首的歐洲國家以武力征服和統治非、亞兩洲大面積地區,或以經濟力量影響/控制/主導這兩地國家。這情況從整個十九世紀一直延續至二十世紀初期,始被第一次世界大戰所抑制,繼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終結。歐洲大多數殖民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相繼爭取獨立。

    構自貿市場建聯盟

    在二十世紀後期,歐洲嘗試再次增強對全球政治和經濟影響力,但這次不是以軍事力量或武力征服手段,而是上世紀七十年代鼓吹以成立歐洲聯盟的形式,構建一個共同自由貿易市場。

    歐盟最終在一九九三年根據歐洲聯盟條約成立,及在一九九九年推出共同貨幣——歐元,並在二○○二年正式流通使用。但歐盟與歐元兩者現時均受威脅。在不少評論員眼中,近期英國脫歐公投結果,有可能是導致歐盟分崩裂離的一個楔子。歐洲大部分人民對歐盟官僚主義雖未至於對立,卻日趨不滿;對穆斯林難民潮的憂慮,亦是與日俱增。因此,歐盟會否完全潰裂或局部解體,仍是未知數。

    至於歐元,歐洲中央銀行正面對極大困難意圖刺激經濟增長,德國對成立財政聯盟及放寬財政預算,拒不讓步、毫不妥協,亦無助整個局勢。雖然德國仍如日中天,歐洲其他各國卻瀕夕陽西下,若情況惡化,德國可否獨善其身?

    除歐洲殖民主義的沒落,二戰後的第二個最重要的結果,自不然是美國的崛起。但美國崛起的途徑,與歐洲殖民主義不同。美國沒有以武力征服/佔領其他國家或地區來擴建版圖,是以其“軟實力”,“軟硬兼施”地將其“意願”和價值觀施加於其他國家之上。

    美國環球地位減弱

    由一九四五年至二十世紀末,美國是全球最富有的國家,因而亦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美元在環球貿易和金融上高踞“一哥”地位,支撐着所有這些的,是美國在全球中科技最先進和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對歐洲、中東的石油王國,以及亞洲的一些國家,特別是日本和韓國,負起保衛的任務。不過,形勢正在改變。

    美國無疑仍是經濟大國,軍事力量也最強大。但美國在期間亦經歷不少,如史諾登洩密事件對歐洲盟國構成的罅隙、中東政策特別是第二次伊拉克戰爭的後遺症——導致美國國家資源損耗、穆斯林極端恐怖主義崛起、美國道德高地的喪失及金融海嘯令美國國債增4倍等。基於此,美國在環球的領導地位雖可能沒有完全失去,但減弱卻是肯定的。其次,若主張“事事以美國為首”(即以美國國內問題排在國外問題之上)的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美國外交政策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轉為採取較“孤立”的治國觀念。

    中印兩國責無旁貸

    因此,如果十九世紀是屬於歐洲、二十世紀屬於美國、廿一世紀將屬於哪個地區?有些評論員說是廿一世紀屬於“亞洲世紀”。當然,這“世紀”與十九和二十的世紀不同,“亞洲世紀”並不表示亞洲某一個單一國家將以政治主導整個亞洲,甚或全球。一個“亞洲世紀”將是亞洲全部或大部分國家匯聚為環球經濟發展焦點,從而加深對環球政治的影響力。在深入探討這看法前,在此將首先以環球GDP佔有率來排列出哪些國家/經濟體是現今的經濟強國。

    以環球GDP佔有率比較,美國排第一,歐盟、中國、和日本緊隨其後。至於東盟10國,雖然其總和排第七,但在這10國當中,祇有印尼排列在首20名內(排16)。對比歐盟的27個國家,卻有6個國家排列在首20名內。其次,美國在環球GDP的佔有率,是中國的1.6倍,更是印度的8倍。若廿一世紀真的是要變為“亞洲世紀”,中國和印度作為亞洲兩個最大的經濟體,責無旁貸,必須急起直追。在未來數十年間,各國GDP增長率將是決定“亞洲世紀”會否來臨的其中一個最重要因素。

    亞發展國增長強勁

    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由現時到二○五○年,全球大多數國家的GDP增長均會放緩。以美國為例,二○一六年GDP增長預測為3%、二○三○年回落至2.3%、二○五○年更跌至1.54%。對比之下,歐盟表現更差。至於東盟的印尼,二○一六年GDP增長預測為5.9%、二○三○年回落至4.78%、二○五○年更跌至3.67%。據雅加達郵報指出,東盟內的前沿市場如越南、緬甸、柬埔寨、老撾的經濟增長很可能比印尼佳。上述數據顯示發展中的亞洲國家,在未來卅五年的經濟增長,較美國、歐盟和日本這些發達國家,將更快速、強勁。

    據美國農業部數據,與前述預測不謀而合。雖然美國在二○三○年仍是GDP最大的國家,但中國和印度與美國的差距將大幅縮窄。美國農業部預測美國屆時的GDP將達24.8萬億(美元,下同),中國則將增至22.2萬億。故此,與中國相比,美國的GDP雖略大,但差距少於12%。與現時的1.6倍差距,可說是天壤之別。

    一帶一路重要契機

    印度的情況也非常相似。美國農業部預測為6.6萬億,差距將由現時的8倍大幅縮窄至小於4倍。印尼同樣追隨這樣的趨勢,它的GDP在二○三○年將增至2.1萬億,令其在環球最大經濟國的名單中,排第13。

    若廿一世紀真的轉化為“亞洲世紀”,中國習近平主席所倡議的“一帶一路”將是成就這轉化的重要契機。要協助海陸兩地沿途那麼多國家去實踐這個夢想,除中國得天獨厚外,還有哪個國家擁有如此的經濟實力和地利天時?當談到“一帶一路”的構思時,必須提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新開發銀行。目前亞投行擁有57名成員,其中祇有17名來自亞洲(不包括中亞細亞),他們共佔亞投行資本達52.06%以及投票權的48.76%。倘加上中亞細亞的5名成員,投票權將超過50%。新開發銀行的投票權是由5名始創成員(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平均分享,雖然如此,亞洲成員仍佔40%。

    實現共建視乎齊心

    習近平主席二○一四年對印度進行國事訪問期間發表《攜手共創繁榮振興的<亞洲世紀>》的署名文章,結尾提到“我相信祇要中印攜手合作,繁榮振興的‘亞洲世紀’一定能夠早日到來。”本經濟小組認為這結語隱藏數個含意。首先是對“亞洲世紀”定會實現的信心;第二,明確表示中國不能獨自成事,建立“亞洲世紀”必須和印度緊密合作,事半功倍;第三,推而廣之,“攜手合作”一詞,可能並非單指中印兩國,而泛指亞太區內所有或大部分國家。若這推論是真的,“亞洲世紀”能否來臨,最大隱憂將是亞太區內所有國家是否可放下紛爭、和平共處、協力同心,共建“亞洲世紀”?

    鍾立雄暨經濟研究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