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門新聞
新聞
  • 特首晤解放軍南部戰區政委魏亮 就共同維護澳安全環境貫徹落實「一國兩制」交換意見
  • 澳大河隧演習封路
  • 「存憑有理」抽獎揭曉
  • 利賓納濃縮飲品代理商 擴大回收有問題批次
  • 剛果男來澳前已證實患染 澳現今年首例虐疾個案
  • 澳確診一宗輸入性登革熱 患者菲婦病情危重
  • 民署辦「食衛督導員」課程
  • 年來生多宗致命工業意外怵目驚心 當局擬修改職安健法規 廿人以上工地須配備安全督導員
  • 女友涉以假口供誤導警方遭法辦 賭敗港男爆竊維生被拘
  • 黑沙九澳巴士站點調整
  • 兩巴士站維修停用
  • 電騙再多一宗 女損失百萬人民幣 反詐騙聯動機制啟動
  • 紅色通緝令走私大案外逃紀某印尼落網 國際刑警移交拱關專案組
  • 休漁期結束 海事局內港指揮海上交通 澳百多艘漁船揚帆出海作業
  • 「壽司店食安」講座報名
  • 中總青委與大馬青商加強交流
  • 金業公會向會員商號 進行黃金成色檢測
  • 珠檢疫局排查供港澳禽蛋
  • 井岡山澳門同學會首屆理監事就職 何猷亨籲青年齊學習井岡山精神
  • 負責任博彩認識度 問卷調查下周展開

就松山爛尾樓及海一居 麥瑞權提質詢促快解決

2016-08-24 03:30

【特訊】立法會議員麥瑞權表示,根據二00八年的媒體報道:「松山及東望洋燈塔是本澳一個重要的文化遺產……東望洋斜巷美利閣後面計劃興建逾百米高的超高住宅大樓,引起本澳關注文化世遺人士的質疑,除向政府提出意見外,甚至去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質疑本澳政府沒有做好保護世遺景點及周圍景觀的工作。然而,政府的此方面來說究竟為市民做了些甚麼工作呢?政府回應指:「通過協調和研究,在謀求區內發展與保護之間取得平衡的前提下,決定對東望洋燈塔周邊約二點八平方公里範圍內的新發展樓宇高度進行限制。

他又稱,上述「松山東望洋斜巷超高樓項目」事件,事隔已足足八年的時間,當初政府下令禁止起高樓的原意是為了保護世遺和歷史城區景觀,叫停相關的建築項目,至今已淪為「爛尾樓」,地盤內早已雜草叢生、垃圾堆積、滋生蚊蟲,嚴重影響到周邊居民、學校的生活環境和衛生環境。對此,有業主及市民叫我問一聲行政當局,對於當初為了保護世遺及美化周邊景觀,因而叫停松山東望洋斜巷高樓項目,但是至今停工足足八年時間,現已成為爛尾樓,為何仍未能美化世遺周邊的環境?反而令到周邊衛生環境不斷惡化,蚊蟲滋生,已嚴重影響到附近居民的生活質量。況且至今已八年,叫停工就即刻要停,賠償就慢慢傾,是否有官員不作為?為何當局現時依然未對業權人和買了樓花的市民作出賠償?爛尾建築項目事件到底幾時才能得到解決?

他表示,又例如海一居事件,與松山東望洋的爛尾樓建築項目一樣,叫停即停,要收地即收地,政府一律聲稱是依法進行,講到賠償問題就要去到法院,就不是權限範圍。爛尾樓建築項目未有打官司,但政府是可以依足程序和法律法規進行的情況下,業權人和市民的損害賠償和合法權益竟然八年都未收到。而正在打官司的海一居事件,豈不是要等上八年以上然後再加N年打官司的時間才可以得到解決?這不禁令市民和社會質疑特區政府的「依法辦事」方式根本就未能有效率地保障市民的合法權益,當中政府是否有選擇性依法辦事和選擇性高效率行政呢?難道這就是政府所謂的科學施政和用心為民嗎?到底政府有否關心過市民的慘況呢?

有鑒於此,麥瑞權八月十二日提出書面質詢如下:

一、有業主及市民叫我問一聲行政當局,對於當初為了保護世遺及美化周邊景觀,因而叫停松山東望洋斜巷高樓項目,但是至今停工足足八年時間,現已成為爛尾樓,為何仍未能美化世遺周邊的環境?反而令到周邊衛生環境不斷惡化,蚊蟲滋生,已嚴重影響到附近居民的生活質量。況且至今已八年,叫停工就即刻要停,賠償就慢慢傾,是否有官員不作為?為何當局現時依然未對業權人和買了樓花的市民作出賠償?爛尾建築項目事件到底幾時才能得到解決?請向市民詳細解釋及說明之。

二、又例如海一居事件,與松山東望洋的爛尾樓建築項目一樣,叫停即停,要收

地即收地,政府一律聲稱是依法進行,講到賠償問題就要去到法院,就不是權限範圍。爛尾樓建築項目未有打官司,但政府是可以依足程序和法律法規進行的情況下,業權人和市民的損害賠償和合法權益竟然八年都未收到。而正在打官司的海一居事件,豈不是要等上八年以上然後再加N年打官司的時間才可以得到解決?這不禁令市民和社會質疑特區政府的「依法辦事」方式根本就未能有效率地保障市民的合法權益,當中政府是否有選擇性依法辦事和選擇性高效率行政呢?難道這就是政府所謂的科學施政和用心為民嗎?到底政府有否關心過市民的慘況呢?政府對此有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