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新青協倡狗場土地再利用引入多元功能

2016-08-24 08:30

【特訊】逸園賽狗場的土地再利用備受關注,為提高青年們對是次議題的瞭解,強化他們對社會議題的關注,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早前曾舉辦一場「點子賽狗場」的工作坊,以激盪青年們對這片區域的開發利用點子,冀青年產生他們自己的提案。
是次工作坊由注冊城市規劃師、新青協城市規劃政策關注組召集人陳昭怡主持,陳昭怡首先為參加者介紹賽狗場的歷史沿由、周邊的交通、人口、土質、服務設施等現況,並以東京六本木更新開發區及紐約SKY LINE作為參考案例,讓青年們了解更多不同的發展模式,透過相互討論,提出對賽狗場的多方面思考。最後,參加者以解決現況為核心,設定未來發展方向,並以分組形式動手製作「賽狗場開發點子」,以表達對賽狗場土地再利用的構想。
引導特色生活方式 創造環境共生新生活
隨著澳門經濟的急速發展,陳昭怡認為必需重新思考城市成長的課題,考量澳門未來密度的「舒適性」,讓賽狗場再開發後成為強化社區鄰里及引導多樣化生活的催化劑。她指出,賽狗場地段周邊住宅林立,人口稠密,未來更將有多個公屋群落成。縱使年青人想更快「上車」,但同時亦期盼未來的生活質素能得以提升,因此他們並不希望賽狗場僅建成密集式大型住宅群。
有參加者建議,可將局部土地作為新類型住宅單位的試點,推行只租不賣、青年居屋、微型公寓等住房策略,藉由是次的試點了解澳門市民對新類型房屋的認受性,為市場提供多樣化的住宅形式,從而亦為該區引入不同的人口結構,減少標籤化現象。同時,有專業的建築師指出,從住宅角度來看建議可選擇在地段的西北方興建,樓宇體量可以參考周邊的逸麗花園,不宜過高過大,以減少影響原居住區的景觀。
陳昭怡指出,該地段可建設成為綠色藝術社區的先例,創造多層次綠色空間、涵養藝術休閒街區。當中包括利用綠色技術興建樓宇、群樓作為公共的空中花園,並配置露天茶座、種植園等休閒設施予大眾;亦可實施垂直綠化、天台綠化,以及將地面層全面開闢做公共空間,以定期舉辦社區市集,推動澳門綠建築、綠社區的建設。在工作坊中,有參加者亦創新地提議可聯動周邊街道歷史,將擁有多個具歷史藝術價值建築物的白朗古將軍大馬路打造成「文化藝術一條街」,置入公共藝術品及歷史元素,構成特色街景。透過綠化和藝術社區建設,涵養社區文化、提升社區生活品質,結合新類型住宅試點,使賽狗場未來成為澳門都市生活方式的引導者,向更美好的生活環境邁進。
多元生活機能 嶄新社區面貌
對於推動社區活力,陳昭怡建議,可參考日本六本木綜合開發計劃,將賽狗場改建成為一個時尚的綜合場所,集住宅、辦公、園林、餐館、運動等多功能一體化的微型城市,為周邊提供更優質更多元的生活機能,為社區樹立活力新面貌。隨著該區未來人口大增,對日常生活的服務需求愈來愈大,可於群樓中建設一片集合街頭小食、餐飲、乾貨、濕貨、花卉、服飾、文創等面向生活服務的綜合性商店街區。她又指出,如日本的黑門市場,具備較可親的價格和合理的租金,讓該地段成為適合家庭、老人、兒童等消費者聚集的商業設施,提高該區的集客力,促進周邊商業活動的熟絡化。亦有參加者建議於該興建商務辦公樓以提供租賃形式的細小單位,提供予小企業孵化成長,同時為北區居民增加同區工作機會。不僅供應民生日常所需,並可提供創業的機會,加上形象設計鮮明的綜合建築體,從而為只有住宅林立的此區,帶來嶄新面貌。
立體多維聯動發展 構建多機能綜合體
在工作坊舉辦前,工作坊籌委亦就賽狗場的土地使用請教工程相關專業人士的意見。根據專業人士的介紹,該處地質曾是填海地,經過長期沉積,土質非常穩定,加上土地面積廣大,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地下空間利用機會,若利用球場以下的土地空間,建造一個大規模類集水池設備,相信可作為緩解周邊大雨水浸時的防災措施。與此同時,逸園賽狗場位於台山、青洲、筷子基、高士德等眾多人口密集區的交界,是重要交通節點,亦有居住該區的參加者反映,周邊道路狹窄經常堵塞,更擔憂粵澳新通道開通以後會百上加斤。因此,在未來規劃應要一併理順周邊交通網絡,在面對大片的土地再開發時可考慮立體交通模式,設置立體停車場及巴士站,或將部分路段建成地下快速通道,減少行人與車輛相互干擾,提供一個更舒適安全的徒步環境。陳昭怡強調,地下空間在設計前必需通盤考量,讓空間構想一氣呵成,以達到城市的防災交通等多機能綜合體。
轉換運動設施功能 打造運動休閒集聚中心
逸園賽狗場曾是五二八運動場,時至今天的跑道、足球場雖然並不對外開放,但卻是中、小學舉辦校運會的重要場地,亦是周邊學校的體育課場所,有見及此,與會青年一致認為規劃時必需兼顧運動功能,盡量減少對周邊學生和運動員訓練的影響。陳昭怡表示,隨著本澳多個大型運動場地落成使用,在未來可轉換成一個開放式的多功能運動場,除現有的運動項目外,更可容納籃球場、排球場等,以及加入健身室、練舞室、康樂室等小型室內運動空間,以滿足學校及居民不同的運動需要。此外,更可結合建築物複合使用,在商場的天台建設空中廊道,成為市民晚上跑步、散步的休閒通廊,甚至大膽構想建設一條天台環形單車徑,打造市民運動休閒集聚中心點,成為社區交往重要場所。
尊重變遷歷史 協同周邊居民
陳昭怡又指出,在未來規劃用地時可將賽狗場標誌性物品予以保留,讓大眾認識變遷歷史,實現「對歷史尊重」。她建議將現有的大門口及招牌原址設置並結合成為未來的公園或運動設施的出入口,亦可把部分賽狗場特色設備,如電兔等成為裝置藝術品,反映昔日發展變遷,成為歷史文化重現的據點。此外,在土地規劃前更需尊重周邊居民的意見,透過溝通協調及社區參與形成發展共識,推動建設過程。同時,該地段鄰近中西式殯儀館,必需充分照顧居民心理需求,盡量避免日常生活中與其有太多的交叉點,讓再開發計劃符合居民所需,從中產生共鳴,達至為民而建之效。

正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