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 青少年流行時裝技術大賽冀發掘新血
  • 鄭志強自評六、七十分
  • 立會保障人權工作應多做 歐安利臨別贈言
  • 會否再獲委任 馮:點知事頭點睇?
  • 回歸館將展出饒宗頤荷花佳作
  • 陳明金寄望年青人
  • 駐澳門部隊政治委員調整
  • 韓男來澳輸光兩年來盜竊維生
  • 主席依依不捨送別來屆不選議員
  • 社工局冀明年推 無障設計建築 指引
  • 體奧會與中銀連續四年辦獎學金計劃 昨101人獲「優秀運動員中銀獎學金」
  • 責罵應對子女情緒適得其反 鼓勵學習正向態度處理情緒
  • 『伸出雙手感受真摯友情』 本澳大學至友分社獲傑出分社獎
  • 助人為快樂之本! 金沙攜手本澳義工製作三萬五個福袋
  • 澳門教區梁文燕托兒所 加強與家長聯繫和溝通
  • 立方米辦塗鴉賽發掘繪畫潛能
  • 《飄流船廠》話劇本月公演八場
  • 第二屆在台就讀澳生訪黔交流
  • 全澳青創賽初創組初賽18隊入圍
  • 潘雲東副特派員會見兩國駐港總領事

互動感受博物館

2016-09-13 06:30

一般博物館內的展品絕大部分是註明『不可觸摸』,甚或不可拍攝,且多有玻璃罩蓋上保護,以防珍貴藏品受損,但澳門通訊博物館就不一樣,只有少部分展品不可觸摸,大多數都可以讓參觀人士接觸,又或操作試玩,因為通訊博物館是鼓勵參觀者對展品採用互動形式去感受,達致『勇於嘗試。敢於發現』的目標。
目前通訊博物館內超過八成展覽品都是互動的,博物館非常鼓勵參觀者動手操作,冀能從中發掘並且思索展品背後的科學原理。博物館二樓的電訊展區,就是極其活動的展區,整個展區的設計就像一本物理書,從自然的閃電,以至電報、電話和無線電廣播的發明和應用,參觀者都可以透過互動方式,了解到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訊媒介,以及尖端科技的發展。
博物館透過一些活動設施,讓參觀者可進一步了解郵政服務的運作概況,當中設在一樓展覽廳其中的『郵政天地』,就可以讓參觀者自己動手製作,一張獨一無二屬於自己的明信片,並且可在博物館商店購買郵票貼上,寄回家給自己留念。『郵政天地』設有揀信架,讓參觀者嘗試如何將信件分類、分區、分街道,特別適合小朋友嘗試的互動展覽,展場內亦設有不同類型的收信箱,參觀者可在此看到一些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信箱及郵筒,當中,有一九一零年八月第一批在澳門街道設置的郵筒,郵筒刻鑄有葡萄牙皇室國徽。參觀者亦可在這裡嘗試透過互動展品,認識到郵局員工是如何處理信件,檢查郵件,以及通過接觸式的幕屏,為顧客選擇最佳的郵寄方法等郵寄服務。
推廣集郵技術亦是通訊博物館主要目標,館長黃錦欣指出,由於現時生活在科技發達的社會,透過郵寄書函來通訊少之又少,大人和小朋友現今很少見到家中所收到的信件是貼上郵票的,所以收集郵票的途徑變得很窄,加上集郵只是工餘課餘的愛好,沒有很大的熱情難以延續,現時有關郵票的課題只出現於低年級的常識科,博物館開拓了更廣泛的內容,適合從幼稚園至整個小學階段的專題導賞,稍後將推出一項『奇郵共賞』的駐校展覽,讓學生們看到不同國家或地區發行,以不同的技術和材料印製的郵票。
博物館亦鼓勵學生在展館內動手製作郵票,設計自己的郵票,讓他們理解到因何郵票會有齒孔,這種互動活動,讓學生們對郵票有進一步的認識,因為現時小朋友已很少接觸到郵票。博物館亦定期舉辦『我最喜愛的澳門郵票評選』、『畫出郵票故事創作比賽』,中、小學生和市民都可參與,讓人們多認識澳門和更多國家地區的郵票,在每年世界郵政日推出的『郵票節』項目中,以不同方式向不同年齡層推廣集郵和觀賞郵票。
通訊博物館可與其他博物館有不同之處?黃錦欣就表示;通訊博物館展品多是互動,導賞職責很重要,通訊博物館是多間博物館中,唯一設有全職服務的導賞員,他們都是專才的導賞、員工,他們會設計活動,豐富博物館更多項目,讓項目可以不斷更新與增新,更適合社會發展、學習和需求,他們引導參觀者欣賞展覽,和透過玩樂增進知識,同時協助參觀者操作實驗和互動展品,啟發參觀者對集郵/郵政和電訊科學方面的興趣,鼓勵他們作出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以推動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黃錦欣又表示,通訊博物館不追求數字,只冀望參觀者能了解博物館的目的和意義,能記得博物館展覽的事物,已算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