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 青少年流行時裝技術大賽冀發掘新血
  • 鄭志強自評六、七十分
  • 立會保障人權工作應多做 歐安利臨別贈言
  • 會否再獲委任 馮:點知事頭點睇?
  • 回歸館將展出饒宗頤荷花佳作
  • 陳明金寄望年青人
  • 駐澳門部隊政治委員調整
  • 韓男來澳輸光兩年來盜竊維生
  • 主席依依不捨送別來屆不選議員
  • 社工局冀明年推 無障設計建築 指引
  • 體奧會與中銀連續四年辦獎學金計劃 昨101人獲「優秀運動員中銀獎學金」
  • 責罵應對子女情緒適得其反 鼓勵學習正向態度處理情緒
  • 『伸出雙手感受真摯友情』 本澳大學至友分社獲傑出分社獎
  • 助人為快樂之本! 金沙攜手本澳義工製作三萬五個福袋
  • 澳門教區梁文燕托兒所 加強與家長聯繫和溝通
  • 立方米辦塗鴉賽發掘繪畫潛能
  • 《飄流船廠》話劇本月公演八場
  • 第二屆在台就讀澳生訪黔交流
  • 全澳青創賽初創組初賽18隊入圍
  • 潘雲東副特派員會見兩國駐港總領事

澎湖「踏涼傘」裏的「兩岸風」

2016-09-27 06:30

【新華社台北9月25日電】(記者許雪毅 王小鵬)「數百年前,大陸先民來到澎湖定居,把大陸的宗教信仰也帶到這裡,‘踏涼傘’的傳統技藝由此產生。」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展演藝術科長顏美麗對新華社記者說。
24日晚,澎湖鎖港紫微宮前廣場,巨型光雕展演引來人潮如織。其中,應邀亮相的澎湖傳統民俗技藝「踏涼傘」,為新銳的視覺盛宴平添了幾分「古早味」。
海風、廟埕、涼傘,是澎湖獨特的景致。澎湖四面環海,島嶼散佈,大陸先民帶來了媽祖、王爺等民俗信仰,繁盛的宮廟文化發展出諸多廟會慶典活動,衍生了許多傳統民俗技藝,其中堪稱精髓的就是「踏涼傘」。
顏美麗對「踏涼傘」的功能瞭如指掌:在澎湖,當宮廟舉行祭典、動用神轎出巡之時,每頂神轎之前必有一把涼傘。轎前的涼傘代表該尊神明的先鋒。一來護衛神明,以避邪穢,二來作為與其他神明應對答禮的表徵。
「踏涼傘」將武術元素融入步法與套路中,發展出馬步、弓箭步、七星步、八卦步等,其中一些步法帶著先民航行的印記。
「比如,先民靠天上星斗來辨別航行方向,涼傘手就按天上北斗七星踩出星斗形狀。」顏美麗說。
「踏涼傘」在傳承中創新。比如,傳統「踏涼傘」都是涼傘手單獨一人或是主客兩人表演。為了能讓傳統技藝登上舞臺表演,澎湖當地藝人新創了涼傘陣,融合傳統的涼傘步法套路,讓涼傘手排列各種陣式,搭配隊形變化與音樂,氣勢更為宏偉。
近年來因為社會生活形態變遷與少子化,涼傘技藝傳承出現式微的跡象。顏美麗介紹說,目前澎湖掌握「踏涼傘」技藝的約有百人,但由於這項技藝很耗體力,一些年紀較大的涼傘手已經無法表演,只能口述。
為了保存這項傳統技藝,澎湖縣文化局提出「百年傳藝、涼傘風起」計劃,申請資金,與民間團體和學校合作,讓有志於此的民眾參與進來,以便讓「踏涼傘」技藝真正向下紮根,實現永續薪傳。
42歲的李先寧是這項計劃的受益者和接棒者。在紫微宮前,他把圓周8尺、重達5公斤的涼傘舞動得虎虎生風。「我們先踏一個‘五湖四海’,接著‘開大小門’,然後踩個八卦表示吉祥,接下來是七星步,用來帶路。」他對記者解釋其中的套路。
這位從小就接觸「踏涼傘」的澎湖人,真正成為涼傘手是在了解了文化局的計劃後報名拜師學藝的,迄今已有十年。
李先寧平時以導遊和浮潛教練為生,但作為「踏涼傘」的「種子教師」,他已經培養了上百位學徒,其中不乏六七十歲的阿嬤。「她們把‘踏涼傘’當作一種健身活動。」
「踏涼傘」要從娃娃抓起。李先寧的女兒6歲開始學習,今年已是第六年。「無論男女,都可以學。我們特別給小朋友製作了小涼傘。」他說。
「踏涼傘」的由來與大陸息息相關,如今依然與大陸保持著聯繫。李先寧記得,2011年,澎湖縣政府涼傘隊到泉州參加「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節」,表演了七大漢及七星拜鬥套路,展現了「神緣相承」的魅力。去年,澎湖涼傘隊參加了澳門福建文化節。
「聽爸爸說,我們的祖先是從泉州那一帶來的。如果有機會,我希望經常到大陸去表演。」李先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