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艦艇之爭和氣收場
  • 舒夏菲利首贏大滿貫
  • 運動嘉年華下月免費玩
  • 木狼淘“金”西岸闖決
  • 黑熊得“福”首奪銀牌賽
  • 親子運動樂享天倫
  • 車仔折“茅”戰歐協聯
  • 施華利夫羅馬封王
  • 紅軍屠“狼”送別克洛普
  • 夏蘭特進化成關鍵
  • 曼城爆“鎚”四連霸
  • 體壇快訊
  • 黑熊福建銀牌賽今爭霸
  • 職工氣功賽交流體育
  • 健身氣功植根澳門
  • 親子運動日八百家庭參與
  • VAR應否存在英超?
  • 賓菲加2:1絕殺青鋒
  • 施韋迪“芭”閉羅馬封后
  • 博洛尼亞出“斯”爭季

(聲色點擊)立此存照

2016-12-09 06:35

    立此存照

    上周六,應好友們之約,到牛房參加《我們,這時代》首發禮。許久沒踏足這裏,上回來還是十年前故友的追思會,一切依舊。

    這是一個很別開生面的首發禮,作者們都躲起來,和讀者們分享的,是《我們,這時代》書中所記的其中三位受訪者:要為下一代土生留下紀錄的黎若嵐,“造船業有我的靈魂”的談駿業,本地獨立電音樂隊EVADE成員Sonia。三位長於斯的年輕人,談屬於小城青年一代的夢想,細說對這個城市一份濃得化不開的情感,還有如唐吉訶德般對理念執迷不悔的堅持。

    秀麗的黎若嵐曾說:“滿滿的澳門情懷,就是土生文化重要的靈魂。”在分享會上,伊人一再強調,記錄土生文化,是身為土生的一份責任。和許多只會聽和寫中文的族人不同,黎若嵐會寫中文,她說正因為自己有此語言上的優先條件,更應有責任肩負起保護保存族群歷史的任務。

    記得年初看到她的訪問,被文章最後一段文字打動:“她自己很清晰,現在所做的紀錄是為將來的人留下來,即使現在不被重視也不要緊,至少有證據讓下一代知道,曾經有這班人存在過。”

    和黎若嵐一樣在做搶救歷史工作的談駿業,是造船工人的兒子,大學唸的是考古學,生活中,他一直執着地堅持保育和推廣澳門的造船文化。

    “我出生於八○年代,趕上了澳門造船業最後興旺末梢,看着這個行業最後三十年的命運轉折,漸漸淹没在社會發展的大時代裏,心中總有一份說不出的滋味……澳門的造船與文化,是一代又一代的工匠建立的,他們為澳門的建設貢獻了汗水和青春,是值得我們尊重的。”

    翻翻《我們,這時代》,被訪者從達官貴人到市井販卒,全是這個城市變化的見證者,訪問者和編者用心良苦,口述小城歷史,不論這段歷史是好是壞,只是真實地記錄下來。

    記錄時代,立此存照。

    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