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安委會:防重大事故發生
  • 內地“五一”鐵路客運創新高
  • 塌方救援存五難點
  • 梅州獻血站擠滿人
  • 習促全國排查風險隱患
  • 再有波音“吹哨人”突然去世
  • (社論)華抓住解決加沙危機關鍵
  • 粵大潮高速部分交管
  • 過路司機冒險勇救六人
  • 哥倫比亞宣佈與以斷交
  • 粵書記省長向塌方地鞠躬
  • 中方反對非法單邊制裁
  • 美眾院通過打擊校園反猶法案
  • 哈馬斯稱積極研究停火協議
  • 馬內萊對華友好
  • 摸你黑
  • 我國986億人領電子社保卡
  • 華:黃岩島問題菲確越紅線
  • 千人豆腐宴
  • “五一”內地景區客量增成一

我首顆碳衛星即將發射

2016-12-22 06:35


    我首顆碳衛星即將發射

    【本報特約記者謝意酒泉廿一日電】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獲悉,我國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即將發射升空。目前,它已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上天作最後準備。

    近年來,全球百年不遇的暴雨、千年一遇的洪水、海平面持續升高……極端氣候事件頻發,這些都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的持續上升有關。尤其在工業革命後,伴隨着化石燃料大量使用,溫室氣體排放更呈爆發式增長,使得地球面臨着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人類碳排放的動態監測,對於人類社會更好應對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至關重要。

    碳衛星具三大作用

    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護人類居住環境,各國都紛紛作出二氧化碳減排承諾。當今,碳循環科學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在洲際、區域和局部尺度上無法觀測獲取量化的、精度高的碳通量(單位面積上單位時間內碳含量的變化)資訊。所以利用衛星進行全球二氧化碳監測成為一種重要手段,現在美、日已有的二氧化碳觀測衛星也屬於實驗性質。

    碳衛星即將上天,它將為碳循環科學領域增添中國資料。首先,中國在該領域要發展,需要科學資料的支援;其次,在今後碳交易中,碳衛星所提供資料將為中國贏得話語權;第三,碳衛星所獲得的精準資料,可分享給全球科學家。

    碳衛星由模組化衛星平台、高精度二氧化碳探測儀與雲和氣溶膠探測儀載荷組成。大氣在太陽光照射下,二氧化碳分子會呈現光譜吸收特性,碳衛星通過精細測量其光譜吸收線,可以反演出大氣二氧化碳濃度。

    16天體檢地球一次

    碳衛星可通過耀斑觀測模式,利用太陽在海面的鏡面反射提高信噪比,獲取海面上空的二氧化碳資料;通過天底觀測模式,利用地面的漫反射特性開展地面二氧化碳的觀測。由於多種觀測模式要交互進行,還要每一圈進行定標,所以衛星要不斷地調整姿態,科學家戲稱它善於在太空中“跳優美的華爾滋”。

    碳衛星每十六天對地球進行一次全面體檢,檢測的資料發送給地面,經過解析和處理最終形成不同季節、不同地區碳排放情況的“體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