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澳大論壇探討新文化運動
  • 旅大研討中央惠澳新措施
  • 百六學生培訓升掛國旗
  • 桂中醫藥大學訪澳大促交流
  • 環保基建設施演習應對風災
  • 男司機“自炒”被揭醉駕
  • 西灣橋兩車疑追尾兩傷
  • 客仔疑騙換錢黨15萬
  • 環保局:或涉非法排污
  • 新聞特搜
  • 兩關員涉騙薪共300多萬
  • 黃司:檢視管理整肅警紀警風
  • 財委會:去年廿投資計劃零執行
  • 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快上馬
  • 見識軍備
  • 賀一誠會見“五四”籌委
  • 駐澳部隊軍營開放展英姿
  • 學生:學習軍人勇敢堅毅
  • 機場擴建留地建架空輕軌站
  • 澳近三百上市藥物在琴可用

科學分析勞動力需求

2016-12-31 06:35

    科學分析勞動力需求

    二○一六將盡,職業司機應否輸入外僱再度成為社會爭議焦點。勞資雙方各執己見,互不相讓。政府雖多次表明持開放態度,聽取意見,但始終未見有化解“死結”的良策,難道此“死結”只能越陷越深?

    經十多年發展,本澳經濟突飛猛進,但衍生的一系列後遺症至今依然未解,勞資雙方均有不滿。勞方常指經濟急速發展,加劇貧富懸殊,高樓價、高租金、高通脹,打工一族表面收入增加,但實際購買力下降,未能分享經濟發展成果。各行各業輸入大量外僱,當局卻監管乏力,令本地人職場議價力下降,影響收入。因而,勞方對莊荷、監場主任、職業司機輸入外僱政策寸步不讓。今次,外僱司機議題再度升溫,作為代表基層主力之一的工聯昨發聲重申立場,並羅列若輸入外僱司機種種弊端,以及現存懷疑過界司機現象,着實代表不少本地基層心聲。一般公眾更多從駕駛安全的角度去評議,對司機輸勞多有保留。

    資方則指政府不去正視職業司機嚴重缺人的現實,慨嘆本地從業員多被博企、公交及政府工吸納,職場上能夠轉型者已所剩無幾。中小企薪資福利難比大企業,有些儘管給付高薪、“司機貴過經理”,但個別從業員“唔憂做”的態度,更令僱主氣結。因而要求政府重新檢視輸勞政策,尤其是不少中小企受送貨司機奇缺的困擾,已多次要求政府區分“送貨司機”與“職業司機”。

    中小企確實難請送貨司機,但要將“送貨司機”與“職業司機”有效區分非易事,易生灰色地帶。然而,社會不斷發展,本地人就業選擇改變,當基本行業缺乏本地勞動力,但又不允輸勞補充,受影響的不只資方,整個社會運作都會受到影響。

    應否輸入外僱司機,已非今時今日出現的議題。勞資雙方互不相讓,政府應有所承擔、有所作為。外僱司機應否輸入、如何輸入,不能任由勞資雙方爭拗不斷,令矛盾日深,而是必須以科學數據、社會整體利益作分析、決定,以助社會穩定發展。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