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工聯議員促將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納入僱員工作安排指引
  • 靜雞雞諮詢?「生態島」環評首次公示倒數中 海豚保育團體促一人一信叫停項目
  • 6百元醫療券下月1日起使用 範圍擴至深合區
  • 解決「租霸」問題 特區政府擬引入較簡便勒遷程序 遲交租金達5個月便可啟動
  • 6月18日至7月2日 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參選人報名
  • 首季本地居民失業率為2.7% 按季下跌0.2% 收入中位數按季升5百
  • 高士德區一間日用品店被揭涉嫌非法進口及無牌供應藥物
  • 社工局:日後院舍青少年若外出後尋找不果 所有受資院舍最遲要晚上11時報警
  • 兩間食品廠被揭共用340公斤過期餡料製包點 市政署:有兩間食店售賣
  • 團體到勞工局遞信 要求檢視政府外判商用大量外僱、「專才引進」政策
  • 今早清晨湖畔大廈火警 疑電線短路引致 150人須疏散
  • 巴士現性騷擾 嫌犯曾有前科
  • 昨晚上機場附近一女途人橫過馬路被撞倒 涉嫌酒駕司機不顧而去
  • 昨晚上機場附近一女途人橫過馬路被撞倒 涉嫌醉駕司機不顧而去
  • 美國人權報告批本澳言論、集會、結社、政治參與等自由及權利「嚴重」受限制 特區政府: 罔顧事實、抹黑
  • 文發基金:去年批出資助約二億 涉一千七百多個活動及項目 一億多免息貸款待還
  • 指露宿初中生從未「幾日無返院舍」教青局:學生或因當時「一時嘅情況」導致此訊息
  • 內港碼頭對開海面昨日發現一男性浮屍
  • 本月初「少年」輕生 教青局未發稿公佈? 黃嘉祺:因應個案 「個別處理」
  • 石排灣業興大廈第八座停電逾一日半 修復需時 三長者需入住臨時院舍

我們值得有一個真正的電影節

2017-01-21 10:53

旅遊局和澳門影視製作文化協會合辦「第一屆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禮」,預算5500萬澳門幣。

第一屆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禮。

2016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展
2016年的12月,澳門一共有三個以上的大型節慶活動:12月4日,文化局辦「拉丁城區幻彩大巡遊」,預算1500萬;12月8-13日,旅遊局和澳門影視製作文化協會合辦「第一屆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禮」,預算5500萬澳門中政府需出資2000萬元;12月還有「光影節」,預算為1921萬,即在12月這一個月內,社文司範疇僅為三項活動就勁化了5421萬元!這巨額公帑,用來進行了三個什麼性質的活動?當中的活動質量如何?對本地的文化素質提升有多少實質功效?對本地的藝術工作者、市民、學生,有什麼實質的關連?這些活動中有哪些部份特別值得他們去欣賞的?他們從這些活動中見識到什麼?感受到什麼?學習到什麼?沒錯,這些活動真正的目標對象是遊客,不是本地公眾,我相信是這樣,否則為何上述問題完全無須考慮?!但,即使是為遊客,身為一個澳門人,你真心想向外地親友推介的,會是上面這些活動嗎?
今次專題,我們就首次舉辦、金額也是最龐大的「第一屆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禮」,展開報道、採訪調查與相關評論,從多篇文章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問題所在── 一個不以「電影」為主體的電影節,註定失敗。這個失敗,不只是指它的票房、宣傳、推廣、教育、活動成效和文化效益等的失敗,而更在於它作為一個「國際影展」的專業認受性上,一定不會獲得真正國際上的認可。司長所掛在口中的「康城」,在這個錯誤的方向中,根本連影也沒有。
如果真的想學「康城」、「威尼斯」等世界級的影展,那麼首先,先要學習一下這些國家、城市深厚的文化基礎,對藝術的重視和培育,學習一個節慶活動如何從自身文化中先紥根,再用以培植自身的文化力量,才能成為這個地方人們的驕傲,成為世人仰望的目標。現在,無論是「拉丁大巡遊」、「國際影展暨頒獎禮」或者「光影節」,都是沒有「根」的活動,其活動內容只是牽強拼湊──看看那些所謂的『主題』,所謂的宣傳口號,與自己城市的文化毫無關連,與自身人們的生活環境,沒有任何連結,再者,這些活動對自己城市的文化回饋極少,對文化培植毫不重視,巨額的金錢年年白花,但沒有任何好的影響留下或可以延續,為人們帶來一點生活上、文化上的改變。
而在這三個花費巨額的活動中,其中以電影節是當中與本地關係最為密切、值得舉辦的,最主要原因是澳門文化中心已持續十年以上舉辦「澳門國際電影及錄像節」、「亞洲電影觀景窗」和鼓勵本地短片和紀錄片創作的「澳門影像新勢力」,經過文化中心的多年努力,已形成一定參與的電影人和觀眾群,同時也累積了一定的澳門作品,而且是有一定質素、為外界所肯定的作品,「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禮」應該要立足於這些已有的、寶貴的基礎之上,提升本地已有影展的實力、資源,擴大他們的規模和影響力,而不是另闢蹊徑,資源重叠又互不相關。
今次在「第一屆澳門國際影展暨頒獎禮」中首映、備受讚賞的本地電影長片《骨妹》,導演徐欣羨就是出身自文化中心的「影像新勢力」,連續多年參賽並得奬,此外,今年參展台灣金馬影展並入圍的《撞牆》,也是「影像新勢力」的得奬作品,可見這些活動對本地創作人都是很重要的磨練機會。澳門電影人需要的就是更多的機會、機會與機會,讓他們能拍攝出更多的作品來。文化局幾年才一次的長片計劃,是遠遠滯後,而且資源薄弱,一個作品資助僅一百五十萬,只有四名導演獲得機會,即合共六百萬,根本無法與五千五百萬的「國際影展暨頒獎禮」相比,然而前者是能使更多不同崗位的電影創作人,得到更多學習、工作和磨練的機會,也是本地電影人唯一可以得到拍攝長片的機會。
說到底,為何一個只有六天的「影展」活動會比一個真正鼓勵本地電影創作的計劃,資源高出九倍有多?這個活動真的以電影為本?又是否以培植本地文化為本?相信大家早已明明白白。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