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 青少年流行時裝技術大賽冀發掘新血
  • 鄭志強自評六、七十分
  • 立會保障人權工作應多做 歐安利臨別贈言
  • 會否再獲委任 馮:點知事頭點睇?
  • 回歸館將展出饒宗頤荷花佳作
  • 陳明金寄望年青人
  • 駐澳門部隊政治委員調整
  • 韓男來澳輸光兩年來盜竊維生
  • 主席依依不捨送別來屆不選議員
  • 社工局冀明年推 無障設計建築 指引
  • 體奧會與中銀連續四年辦獎學金計劃 昨101人獲「優秀運動員中銀獎學金」
  • 責罵應對子女情緒適得其反 鼓勵學習正向態度處理情緒
  • 『伸出雙手感受真摯友情』 本澳大學至友分社獲傑出分社獎
  • 助人為快樂之本! 金沙攜手本澳義工製作三萬五個福袋
  • 澳門教區梁文燕托兒所 加強與家長聯繫和溝通
  • 立方米辦塗鴉賽發掘繪畫潛能
  • 《飄流船廠》話劇本月公演八場
  • 第二屆在台就讀澳生訪黔交流
  • 全澳青創賽初創組初賽18隊入圍
  • 潘雲東副特派員會見兩國駐港總領事

台灣退役上將丁之發回皖省親: 離鄉70年的首個團圓年

2017-02-04 07:30

【中新社合肥2月3日電】(作者 張強)農曆正月初六,安徽第一僑鄉長臨河古鎮的新年氛圍依舊濃厚。而對於台灣退役上將、台灣中華將軍教授書畫院名譽院長、全球粥會世界總會名譽總會長丁之發來說,今年的春節更加溫馨,這是他離鄉70年後,在家鄉過的首個「團圓年」。
耄耋之年的丁之發生於安徽長臨河鎮丁家橋村,12歲隨舅舅去台灣生活,一去就是70年。他說,沒有家的人就像浮萍沒有根,隨處飄蕩。「年輕的時候沒有這種感覺,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葉落歸根的意願越來越強烈。而我想,正是這種尋根問祖的文化觀念,中華民族才能綿延5000年不斷。」
「這次回安徽是為尋根而來。」一下飛機,丁之發便和家鄉丁氏族人忙起修家譜、建祠堂的事。並且,丁之發擬在長臨河鎮修建一座「長寧書院」,旨在傳承國學文化的同時,將其打造成皖台文化交流新基地。他說:「如果不能參與族譜的修葺,這將是我人生最大的遺憾。」
2日晚,丁之發與鄉親們圍坐一桌,吃著由台灣與家鄉兩地的米熬成的粥,高興地聊著家常。晚飯後,丁之發來到長臨河古街,用自己的腳丈量著古街的石板路。
丁之發說,回來看到家鄉的發展,他感覺很自豪。「如今的家鄉是我想像不到的一幅美景,柏油馬路、高樓林立,我印象中家鄉的茅草房已經看不到了。」
近年來,丁之發投身在兩岸文化交流工作中。他說:「像畫展、論壇這樣的交流形式,我每年至少要參加三、五次,大陸所有的省份我基本都去過。預計在今年3月份,我們將在長臨河舉辦『兩岸將軍書畫展』。」
丁之發建議,兩岸交流的重點是年輕人之間的交流。「參天之木,必有其根。要讓他們知道根在哪裡,讓他們看看大陸這些年的發展變化。兩岸人民要團結起來,才能讓中華文化更加繁榮,源遠流長,而宗祠文化就是聯系兩岸人民的精神紐帶。」
今年,丁之發將組織一批台灣青少年赴福建省中山村參觀孫中山故居,加深對孫中山與大陸的瞭解。
丁之發在接受採訪時提到:「大陸推行的『一帶一路』戰略及其已取得的成果非常了不起,協助了沿線國家和地區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助推了其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而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天下大同的體現。」
據不完全統計,長臨河籍的華人華僑與台灣同胞約4500人,其中臺胞逾1000人。丁之發表示,在他有生之年,將繼續致力於兩岸之間的文化交流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