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港澳記者了解國產機研發歷程
  • 黎若嵐:土生土語是澳孕育語言
  • 今多雲驟雨
  • (新聞小語)汲取教訓 保障更生人士
  • 鏡湖:護理促進醫療產業發展
  • 黃潔貞促建高水平護理梯隊
  • 培道才藝達人比拼精彩紛呈
  • 學聯成員學習國安知識
  • 全澳教師籃球賽卅七隊競逐
  • 教局建言平台關注青年體質
  • 明愛特教交流會分享心得
  • 中國海洋大學訪澳大促合作
  • 閩政協主席訪城大促交流
  • 青年教師赴港交流收穫豐
  • 福校幼園慶母親節溫馨感人
  • 城大論壇促琴澳金融發展
  • 新聞特搜
  • 恆山黃芪認證技術琴澳落地
  • 工聯北綜講解防坐骨神經痛
  • 智耆之友午膳齋宴溫馨

小城漁文化根在澳門

2017-02-15 06:35






    模仿唔到搬不走宜設法傳承

    小城漁文化根在澳門

    澳門從前是個小漁村,捕魚業擔當經濟支柱,與造船業相輔相成。時移世易,如今造船業已成為歷史,漁業規模亦今非昔比,自小已在海上“浮”的澳門漁民互助會理事長陳明金提議,是否可以有另一種方式傳承漁文化?

    休漁期“船停口停”

    國家農業部上月公佈,為更好養護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資源,今年將延長休漁期,澳門漁船受影響時段由兩個半月擴展至三個半月。休漁期意味着“船停口停”,去年出海兩百一十多天的陳明金估計,今年的出海時間不足二百天,預計全年收入減少一成多。

    面對新形勢,陳明金形容要先“自救”,他把握每一天的出海時間,往年年初五、六才會出海,今年提早到年初四出發,初十一早上回澳,當天下午又再出海。出海期間每晚在珠江口捕魚,早上五、六時開始在附近販賣,然後休息,晚上繼續工作。為節省來回成本、時間及體力,一般有要事才會回澳。

    要長期在船上生活,對外行人來說並不容易,但他指“辛苦唔係問題”。自言從孩提時代到現時接近老年,一直在水上“浮吓浮吓”,“我成世都無正正式式喺屋住好長時間,除咗而家有休漁期。”

    澳漁船僅剩兩百艘

    在陳明金剛讀完書的七十年代末,本澳捕魚業仍相當鼎盛,有一千多、近兩千艘漁船,由於內地未開放,所有漁獲更經澳門再轉運香港,及後傾銷到日本、東南亞等地。若農曆新年遲了回澳,碼頭逼爆,便要將船泊至媽閣廟對出。然而在九十年代後,內地改革開放,私營漁船湧現,漸漸代替了港澳的流動漁船,近年本澳餘下一百多、近兩百艘漁船。競爭激烈、漁獲減少、燃油及人工等成本上漲等,都導致捕魚利潤減少,他有感漁業會在這一代慢慢退出舞台。

    還有誰來繼承的問題。縱使家族從清朝起便世代捕魚,然而陳明金不願下一代以海為生,“做呢行有一定風險,到五、六十歲時記憶力會自動衰退,喺大海控制一艘船有一定困難。我想大部分漁民嘅心態,都不會太願意子女做此生意,自己捱了幾十年,都會經歷過各種各樣嘅風險,唔想將呢樣嘢留畀下一代去承擔。”他坦言,出海是為“搵食”,現時澳門經濟好,年輕一代學歷高,大可不必從事此高危行業。

    保留漁村歷史景點

    對陳明金來說,傳承捕魚文化可以有不同方式,出書、漁家樂等都是一例。作為漁民的他,出外旅行必會觀摩當地港口,看看當地漁民的生產情況。有感對外地人來說,或許也想一探濠江這個昔口漁村的究竟,認為可以將一些含有漁村真實歷史的地方,作重點保留,使之成為景點。

    他主張,悠久的漁民文化正正是澳門小城的特色,與“照辦煮碗”的賭場酒店不同,別人學不來,也搬不走,應當傳承下去,讓全世界知道。“澳門嘅漁民小城文化係屬於我哋自己,人哋唔需要模仿你,你亦都唔會將呢樣嘢搬去第二度,我覺得需要傳承,係澳門原居民嘅一種根。”

    本報記者 楊夏怡 岑慧琪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