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 青少年流行時裝技術大賽冀發掘新血
  • 鄭志強自評六、七十分
  • 立會保障人權工作應多做 歐安利臨別贈言
  • 會否再獲委任 馮:點知事頭點睇?
  • 回歸館將展出饒宗頤荷花佳作
  • 陳明金寄望年青人
  • 駐澳門部隊政治委員調整
  • 韓男來澳輸光兩年來盜竊維生
  • 主席依依不捨送別來屆不選議員
  • 社工局冀明年推 無障設計建築 指引
  • 體奧會與中銀連續四年辦獎學金計劃 昨101人獲「優秀運動員中銀獎學金」
  • 責罵應對子女情緒適得其反 鼓勵學習正向態度處理情緒
  • 『伸出雙手感受真摯友情』 本澳大學至友分社獲傑出分社獎
  • 助人為快樂之本! 金沙攜手本澳義工製作三萬五個福袋
  • 澳門教區梁文燕托兒所 加強與家長聯繫和溝通
  • 立方米辦塗鴉賽發掘繪畫潛能
  • 《飄流船廠》話劇本月公演八場
  • 第二屆在台就讀澳生訪黔交流
  • 全澳青創賽初創組初賽18隊入圍
  • 潘雲東副特派員會見兩國駐港總領事

馬仕華:澳門中葡文學世界裡負起橋樑作用的專科醫生

2017-03-13 06:30

首次出席一個全葡國人的新書發佈會
在澳門任胃腸科醫生的馬仕華,早前舉行了他的葡文新書發佈會,事前他曾來電問我可有興趣出席。對筆者而言,之前從未出席過在澳葡人相關的發佈會,既然如此一去無妨,筆者一口答應。
發佈會在傍晚舉行,筆者因有事跟進而遲到,踏入發佈會一刻,整個場地人山人海,以外表來說,裡面佔九成或以上的都是擁有西方面孔的葡人,餘下的可能是中國人面孔的土生葡人或本地傳媒。觀乎肢體語言,當時馬醫生正跟主持在台上用葡語介紹他的新書內容,並和台下的讀者互動,我站在後排,只能用雙眼毫無靈魂地掃視會場情況:坦白說,筆者除了懂得葡語的“你好”、“謝謝”、“是”及幾句粗話之外,葡文一竅不通,更別說他們互動時的內容。如此等了近一小時發佈會才結束,按西方禮儀及習慣,大家會後開個小酒會和朋友閒聊,或互相噓寒,部分讀者則選擇排隊向他索取簽名。
在同一地點有很多葡國人聚在一起,不知多少年沒見過,有印象的話僅屬兒時記憶!那時澳門尚未回歸,仍然有很多土生葡人,能隨時見到這些有著深刻輪廓的葡人在街上穿梭,可惜回歸後因國籍或身份認同問題,他們大部分選擇離開澳門,所以在這個場合看著他們閒談、互相擁抱問好,突然很有親切感。
葡國人生活態度悠閒並非第一天了解,以前跑前線新聞時已非常清楚,等到馬醫生接待了讀者後,終於有機會跟他聊幾句。基於時間有限及好奇心,筆者直接問他:「做了你病人幾年,不知道原來你會寫書!」常覺得做醫生離不開理科,相對文科可能較弱吧?而這次他的新書屬文學類,能文能理的,算我孤陋寡聞,第一次遇到!馬醫生笑起來:「在外國不少醫生除治療工作外,亦會從事文化藝術,如寫作、美術或攝影。我在葡國時以寫作為主,回來澳門當然要繼續寫下去!」
葡籍華僑身份 不忘自己的根在中國
馬醫生已六十出頭,祖籍廣東台山,父母在廣州出生。自他祖父一代起,為了生活便離開中國,遠赴葡國工作。祖母和父親自然跟隨祖父左右,到父親十八歲時回廣東認識了母親,結婚後父親並未帶上母親同赴葡國,卻在懷上他時才從異鄉回來、接懷孕的母親赴葡,途中馬醫生便在葡語系國家莫桑比克出生,所以自小跟隨父母定居葡國,屬葡籍華僑。先天因素和後天成長環境影響,接受西方教育的同時,父母不忘告訴他,身為中國人應該學習和具備的傳統文化、習俗和禮儀,即使在中國傳統節日仍身處葡國,一家人都會按習俗過節。但畢竟當時年紀小,有些節日要做什麼儀式是知道的,至於為何這樣做卻不甚明白,也不太清楚當中意思。隨著年歲越大,明白到自己的根在中國,開始理解為何父母自小教授他認識中國文化,為何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風俗習慣等,使他希望能深入了解得更多。可惜在科技資訊未發達、人們以書信來往溝通、互聯網未出現的年代,馬醫生只能透過閱讀或與中國人多溝通學習。
多方努力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填補不足
正是這種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他在葡國行醫期間,曾用五年時間學習普通話,後前往北京外國語大學繼續學習普通話及中國文化。在搞清楚自己是中國人,弄懂了傳統文化後,腦海第一個念頭是:他自己既以身為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因此希望和葡國人分享這些屬於中國人特有且有趣的節日和風俗習慣。寫作和出版書籍,對他而言是最好渠道。「想要其他國家人士明白自己國家的傳統,能讓外界接觸和參與的渠道除了溝通外,書籍也是一種介紹方式或媒介。在葡國,很多葡國人非常不明白為何中國人會在某個月份或日子就要做這些儀式,後來見得多,就不覺得奇怪。與此同時,西方人會產生兩種反應:一是不理會!其次是反過來他們希望認識多些和中國有關的傳統風俗習慣。」對此馬醫生有很強烈的體會,出書教導葡國人認識中國傳統風俗習慣的想法油然而生。
希望在東西方經濟交流中讓西方真正認識中國文化的美
從另一個角度,馬醫生看到現在的中國比過去強,和他八十年代首次來澳行醫時所認識的中國相比,當時絕大部分中國人不能外闖,現在卻是世界各地都有中國人的足跡。特別早些年中國在澳門設立的「中葡論壇」,以及近來中國期望透過「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廿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個合作平台的“一帶一路”方式,在國際發展一個多方應對的機制,由此將會增加中國人和西方國家人士的接觸,認為是時候讓西方國家進一步認識和了解中國的文化和傳統,尤其葡國越來越多中國人,最終目的,是他希望在這些具經濟價值的往來渠道裡面,能存在著彼此的文化交流,為此他以葡文書寫為主,在澳門出版了一本書,內容是講述外國人如何學習普通話,介紹中文「方塊字」的歷史由來、演變,解釋中文字筆劃及書寫方法。以他的了解,中文字的字形某部分都離不開其意義,所以他自創一種方便外國人學習中國文字、不易忘記的有趣方法:例如,了解的「解」字,由「牛」、「角」和「刀」構成,形成一種「解剖」的意識形態,掌握到這個概念,將中國字砌出來,讓葡人學習中文字時更得心應手。餘下部分再加插一些中國人姓氏由來、孩子誕生後如何起命,姓名如何區分及生老病死,孩子為何要辦「滿月酒」,結婚時為何要穿紅色服飾、六十歲生日擺大壽等,將這些中國文化介紹給葡國人認識。
中國的節慶風俗及玄學理論最讓葡人感興趣
到第二本以鬼故事形式出版的小說,他在內容構思及鋪排上,比第一本書時放入更多中國習俗的元素,如南方人喜歡的「算命」、「風水命理」一類的內容,又因為他本身是醫生,當中亦包括一些醫科內容在故事裡面。坦言回來澳門後,深深感受到中國,尤其南方人普遍也相信玄學,平日從書報攤的刊物、雜誌內容或電視節目,在大時大節時都會見到部分「玄學老師」亮相為人指點迷津,對他來說是一件很有趣和值得介紹的事。見有這個機會,就動手執筆書寫出這個鬼故,藉故事介紹他在澳門居住時,日常生活中個人所見所聞的迷信領域。包括風水和相信命理為何在中國人的世界如此重要等。
隨手把書翻開一、兩頁,因以葡文為主,筆者當然一句也沒看懂,經馬醫生簡單介紹,發現他的內容一般以顯淺易明的叙述方式書寫。他解釋,要向葡國人,特別是過去未曾踏足過澳門,卻知道澳門與葡國之間的歷史淵源,又想了解澳門多一點的讀者,介紹中國文化或澳門歷史時,必須以故事形式介入,從中再人或事介紹,這樣會令他們更易明白,閱讀時才不會悶。
未來期望可在藝術心靈治療工作上有進展
現階段馬醫生正展開另外涉及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澳門藝術範疇的撰寫工作,不過他在澳門最大的心願是:希望可以成立一個醫護人員的藝術團體,讓他們在公餘時聚在一起組團玩樂器,待日後可籌辦一個小型音樂會,或開攝影展、畫展,藉這些藝術活動增加醫護人員之間的交流,同時研究是否能透過這些藝術活動,幫助本地患有自閉症一類的孩子進行心理輔導或治療,讓有需要的孩子以其他治療途徑打開心屝。其次是回歸後,他留意到在保留或出版葡國文化、語言或著作方面的做法不太好,不少翻譯出錯,可說是倒退階段,常在中葡文書刊裡難發現很多翻譯不正確!他認為澳門人在學習葡語方面,要多與葡國接觸交流,才能提升翻譯水平,讓有興趣的學生多去葡國學習。始終涉及語言方面,學生不親自到當地學習實施很難學得好!因為學習不同國家的文化及語言並非叫口號,要學得好就要了解、明白當中的含意,這樣才能融滙貫通。不通就學不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