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現代澳門日報
新聞
  • 董軍出席上合會議籲構建更趨完善合作機制
  • 議員倡加強文遺宣教推廣工作
  • 旅遊局新加坡大型路展開幕
  • 旅遊局冀各地業者在旅博會共譜新篇章
  • 旅遊局發布首個旅遊AI程式
  • 江蘇澳門文化旅遊推介拓兩地旅遊合作//灣區旅遊發展論壇探AI與創意文旅
  • 中美會談達五共識 努力穩定發展關係
  • 衛生局接獲通報1宗流感死亡病例報告
  • 劉顯法冀澳青年做好一國兩制講述者
  • 科學館辦走進“養心殿”數字體驗展
  • 政府擬設官方採購供應商資料庫
  • 紅街市外圍小販5月下旬恢復原位置經營
  • 文藝沙龍活動冀展大灣區的魅力
  • 京斥歐促助抗氣變 又遏華新能源產業
  • 加沙戰火瓦礫未爆品料需十四年清理
  • 消委會市政署部署應對黃金周工作
  • 79歲老翁甲型流感不治
  • 歐陽瑜冀青年理解大國外交戰略意義
  • 本年度醫療券5月起使用並擴至深合區
  • 深合區首季GDP約121億人民幣

一個粵語老師的隨筆(五):甚麼東西最難教?

2017-05-28 06:30
許多非粵語母語人士會覺得,學粵語最大的難處,是發音。這在某程度上沒錯,粵語發音之難,恐怕比普通話還有一堆漢語族下的語言(或者說,漢語下的方言)都來得高,尤其是名聞遐邇的「三碗半牛腩飯一百碟」這粵語九聲。可是這雖說難學,但只要教的方法得宜,其實並不難讓學生掌握(詳參本系列第一至三集)。粵語發音更難的地方,其實在於韻母。所謂韻母就是a、e、i、o、u之類,這幾個韻母的發音當然簡單,但粵語的韻母系統千奇百趣,不少普通話甚至英文也沒有的發音,粵語都用上了,像是以下幾個字的韻母(括號內為粵語拼音):捉(-uk)、張(-oeng)、樽(-eon)、真(-an),變成國際音標的話就是:ʊk、œŋ、øn、ɐn。第一個的ʊ還算常見,那是類似英文book等字的音,但對普通話使用者來說其實並不易發;第二、三個的œ和ø,英文裡沒有,法文則很常用,前者是法文的oe、後者是法文的eu;至於第四個的ɐ就更罕見了,以筆者所知,德文和荷蘭文應該是有用到這韻母的。
以粵語為母語的讀者們,大概不會覺得這幾個字的發音有多難。粵語複雜的韻母系統,讓我們已經對這些讀音見慣不怪,以至在學習像法文、德文等的語言時,至少在發音上會比普通話使用者來得更有優勢,這確屬事實。可是,如果從語言教學的角度來看,要求一個剛接觸某種語言的人發音標準得像母語使用者一樣,是不切實際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任務。更重要也更殘酷的是,一個人無法發準某一個音,不一定是後天練習不足或者學不好的問題,就像有人可以第一次聽到某個音就直接模仿得毫無破綻,有人講了一輩子英文還是有非常明顯的廣東腔,很大程度是受各自的語言天分影響,這也是做語言教學必須承認的前提。當然,發音腔調模仿得是否唯妙唯肖,其實並不阻礙正常溝通,只要能讓對方毋須費力就能聽懂便好;也因此,教發音的目標,不在於使學生能立刻變成像母語使用者那樣,而是儘可能地發得貼近,這樣就足夠了。如果從這一角度來看的話,那麼,發音教學,無論是九聲還是韻母,都還不算是粵語最難教的部分。
粵語真正困難的地方,在於語氣助詞。語氣助詞的困難程度,可以說是高得根本沒辦法教;而它之所以顯得麻煩,則是由於:你很難在一段日常對話裡聽不到任何的語氣助詞。它的出現頻率之高、助詞數量之大、應用範圍之廣,就筆者所知的其他語言和方言來看,可以說是望塵莫及。據香港中文大學鄧思穎教授的《粵語語法講義》一書,粵語的「助詞」(其使用此詞的內涵等同於上文說的「語氣助詞」)按照不同的意義和功能,可以劃分為七類:事件助詞、時間助詞、焦點助詞、情態助詞、疑問助詞、祈使助詞和感情助詞。他列舉出來的助詞數量,共有四十八個之多,但這仍然不是粵語語氣助詞的總數,因為鄧教授把所有帶-k韻尾的助詞(如「係嘞,冇錯」的「嘞laak3」、「都話唔係咯!」的「咯lok3」、「邊有啫!」的「啫zek1」等)都歸為一個用法來說明,如果將這些都分開計算的話,粵語的語氣助詞數量最少在五十個以上。
語氣助詞難教,不必說也知道,原因是你根本無法具體地解釋每個助詞到底是甚麼意思、甚麼時候又該用哪個助詞。這是語氣助詞本身的特性使然:它屬於虛詞的一種,虛詞一般不表示實際意義,而助詞尤甚,此其一;語氣助詞與其他有清晰語法功能的用語不同,難以規律地歸納出它的用法,更難以明確告知使用時機,此其二。當然,儘管困難,卻不代表完全無法。事實上,語氣助詞是近年來粵語研究的熱門主題之一,如前文提到的鄧思穎教授,正是這領域中具代表性的學者。我們不妨舉一個例子,來看看究竟學者是怎樣去解釋的。粵語助詞中的「添」,算是難得地意義比較明顯的一個語氣助詞。它的實際用法,像是:「食多碗飯添。」「仲有冇其他添?」可以隱約地感覺到它要表達一種與「增加」、「更多」有關的語氣。根據梁仲森《香港粵語語助詞的研究》,他認為「添」是「額外增加」的意思,亦即表示要在原有事物的數量或程度上再行增加,如前文所舉的「食多碗飯添」,就是要在原有的正常食量上再多吃一碗,這才是「添」所強調的「額外」,而不僅僅是一般性的「增加」。在這基礎上,由鄧教授指導的一篇碩士論文《粵語「添」的一些語言特點》指出,「添」是表達該句賓語所指事物的數量增加,如「食兩碗飯」和「食兩碗飯添」意義不同,後者的「添」使賓語「兩碗飯」有了「增加」的涵義;又例如,「仲有咩要買添?」賓語「咩」指代要買的東西,使用助詞「添」,讓這問句實際上是在問:賓語的數量(即「要買的東西」)是否需要增加?
這類「添」字的用法,經過學者的研究,算是得出了比較明確的解釋。可是,在教學現場時,除了要解釋意思,更重要的是要跟學生說,這應該怎麼運用。除了最籠統地講這是「語感」的問題、要多聽多嘗試才能掌握之類的廢話外,比較便捷的做法,是嘗試歸納出,這個助詞通常會跟哪些詞語一同出現,從而形式某種句式,如此才能讓學生有效運用。在粵語的語法研究裡,有一個相當關鍵的概念,叫做「框式結構」,簡單而言就是:粵語在使用某個虛詞(尤其是助詞)的時候,常常在該虛詞的前或後出現另一固定的詞,形成像框框一樣的句式。如上文討論的「添」,學術點說,它常常與「仲」字「共現」而形成「框式結構」,亦即我們常常使用「仲……添」這樣的句式。這種「框式結構」的提示,配合以該助詞的意義解釋,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掌握語氣助詞用法有相當大的幫助。
坊間不少粵語自學書籍,為求速成或者簡明易懂,鮮少對語氣助詞的意思有所介紹;但即使是比較完整的粵語教材,也幾乎不見相關的內容。這固然是與以前根本未有這方面的足夠學術成果、沒有人能很好地解釋助詞用法的知識水平有關,然而,時至今日應該已有相當的研究成果可以推動粵語教學的進步,甚至是編撰出真正完整有系統的、適合第二外語教學使用的粵語語法教材。可惜的是,粵語研究和粵語教學兩者似乎還未能很好地連結在一起。若要保育粵語,這才是應當加以著墨的地方。
不律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