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屈原故里:龍舟競渡間傳承民族文化

2017-05-30 07:30

【新華社武漢5月29日電】(記者譚元斌、李勁峰)“哥哥,你快回來呀……”江面上,哀婉的歌聲動人心魄。遊江招魂儀式後,20支龍舟在喧鬧的嗩吶、鑼鼓聲中劃波競渡。儘管端午節祭祀與比賽尚未到來,但屈原故里——湖北秭歸縣的綵排活動現場已傳遞出濃濃的節日氣氛。
屈原是湖北秭歸人。秭歸端午龍舟賽事源遠流長。傳說當年,屈原五月初五投江的消息傳到了屈原故里,屈原的妹妹屈幺姑兒悲傷不已,劃起小舟,沿江招魂,泣血而歌:“我哥喲——回喲哦——”歸鄉百姓也很感傷,紛紛操舟,隨她一道為屈原遊江招魂。
如今,每年端午秭歸縣都要舉行遊江招魂祭祀與龍舟比賽。祭祀地點位於三峽大壩上游2公里外的徐家衝港灣水域。龍舟參賽隊員皆列隊參與祭祀,白龍作為孝龍舉龍頭參與,祭祀儀式結束,龍舟隊員即共扛龍頭飛奔入長江行入水之禮,然後於江濱再行招魂儀式。
記者在綵排現場看到,在震天的鼓聲中,20支龍舟隊分為四組,在江面上組成四個流動的圓圈形狀。岸邊的音響中,傳來悲壯的悼詞。在岸邊觀看綵排的秭歸百姓,有老有小,紛紛拿起手機,記錄下這一充滿儀式感的畫面。
負責現場指揮的秭歸縣體育學校教練梅大力說,在秭歸,除了賽龍舟外,舉辦遊江招魂儀式是每年端午節的重要環節,以此紀念緬懷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讓年輕一代受到屈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千百年來,秭歸的鄉親們非常看重龍舟比賽,素有“寧願荒廢一年田,不願輸掉一年船”之說。隨著龍舟競渡於1984年被列為國家正式比賽項目,中國龍舟協會於1985年在宜昌成立,龍舟運動逐步得到了規範。從1992年開始,秭歸縣將這項運動納入政府組織的端午盛會。龍舟競渡這項傳承於民間的運動,逐漸由民間自發組織的“小打小鬧”,變成了政府組織的端午文化節中的重頭戲。
三峽工程的興建,高峽平湖取代了往日湍急的長江水流和洶湧的暗流,由此,龍舟競渡沒有了往日的驚險。2003年,秭歸縣舉辦了首屆“高峽平湖龍舟賽”,龍舟運動由傳統的競渡爭奪改為了直道競速。
為了讓屈鄉孩子更好地傳承屈原文化,秭歸縣三峽工程希望小學在校園裏修建了龍舟池,池中有兩條鐵制龍舟。在體育課上,教師帶領學生學唱紀念屈原的歌曲、學習劃龍舟。
兩年前,當地龍舟訓練基地由於建設施工無法開展水中比賽。當年的端午節,秭歸縣將龍舟從水中改為地上,首次舉辦旱地劃龍舟比賽。
旱地龍舟在前後安裝兩組車輪,坐在龍舟最前方的選手用腳控制龍舟的行進方向,而後的選手每人手中握著兩根木棍用力撐地,在旱地上“划船”。這種“木棍作槳腳為舵,輪子作波地為河”的別樣龍舟賽,也凸顯屈原故里對於龍舟賽事的熱衷。
屈原文化專家、秭歸縣文聯主席周淩雲介紹,端午節不僅只有吃粽子、挂艾草和觀龍舟,其核心是紀念屈原的愛國情懷。近年來,各項龍舟賽事在華人地區興起,在帶動全民健身普及的同時,背後凸顯的是文化的傳承。

正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