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澳主持獲頒清遠文旅推廣大使
  • 故宮數字技術傳播中華文化
  • 澳順德總會返梓表彰優秀護士
  • 文遺常識問答賽廿六校參與
  • 羅奕龍:建設護理團隊育人才
  • 七十本澳律師灣區執業
  • 黑沙環三車碰撞騎士送院
  • 各界:握惠澳機遇融大局
  • 卅四澳賽馬內地啟“新生活”
  • 地盤女工疑高處墮下受傷
  • 放飛自我
  • 本地婦墮“公檢法”失十一萬
  • 舊橋行人路重開跑友再臨
  • 電熱水爐爆炸冧牆無傷
  • 特首:續優化旅遊設施迎客
  • 旅遊局:鼓勵業界提升服務<BR/> 貿促局:着力推廣澳門優勢
  • 街總中銀探訪獨居長者母親
  • 社民會辦“帶著愛”親子坊
  • 博鰲志願者分享心得
  • 加強托兒服務專業化

早部署 善規劃 推環保

2017-06-03 06:35

    早部署  善規劃  推環保

    下周一是“世界環境日”訂立四十五周年。在這個旨在激發全球人類環境意識的日子前夕,卻傳來美國宣佈將退出各國共識治理地球暖化的《巴黎氣候協定》。在攸關人類存亡的氣候變遷問題上,美國的決定惹來全球民眾非議。澳門雖未至於左右環保大局,但愛惜地球之責無分大小,環保政策是否到位?

    要從源頭解決問題,首要是避免和減少廢物,宣傳教育是一途徑。政府在此花費不少工夫,三色回收分類桶“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耳熟能詳;節能活動進入校園多年,學童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加強了;在媒體投放各類廣告亦不少;到了每年地球日、世界環境日,嘉年華等活動林林總總,帶出推廣減廢、惜食等環保訊息本是好事,卻遠未足夠。

    澳門人本身的環保質素不算差,這是對小城這個家的愛與責任感。問題是經濟發展、物質生活豐富後,消耗型的生活模式成為主軸,年來固體廢物量不斷增加,成環保最大威脅。焚化爐不得不擴建,建築廢料堆填區爆煲的警號不斷響起,反映過往的“大市場,小政府”原則在環保議題上失效。要推動市民改變生活習慣和對廢物的態度,還須有相應的政策工具支持。

    創造經濟誘因,讓居民選擇更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生活方式,必須推動廢物處理費用與消費決定掛鈎。政府多番強調將逐步引入“污染者自付”的政策,惜知而不行,永遠慢半拍。如前年已經完成諮詢的建築廢料徵費及膠袋徵費制度,官員去年交代今年進入立法程序,惟至今仍未見時間表。還有去年底啟動的生活垃圾收費制度研究,需時一年,遑論之後的諮詢、立法,漫漫長路遠未見盡頭。

    當減廢意識提高,垃圾分類回收習慣漸成,但是否具備完善的分類、收集及分隔系統,又另當別論。回收物料的市場出路亦同樣重要,否則導致大量回收物囤積在地小人多的澳門,造成二次污染,社會更不忍目睹。環保問題環環相扣,除了諄諄教誨,早日部署規劃、落實執行更重要。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