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 青少年流行時裝技術大賽冀發掘新血
  • 鄭志強自評六、七十分
  • 立會保障人權工作應多做 歐安利臨別贈言
  • 會否再獲委任 馮:點知事頭點睇?
  • 回歸館將展出饒宗頤荷花佳作
  • 陳明金寄望年青人
  • 駐澳門部隊政治委員調整
  • 韓男來澳輸光兩年來盜竊維生
  • 主席依依不捨送別來屆不選議員
  • 社工局冀明年推 無障設計建築 指引
  • 體奧會與中銀連續四年辦獎學金計劃 昨101人獲「優秀運動員中銀獎學金」
  • 責罵應對子女情緒適得其反 鼓勵學習正向態度處理情緒
  • 『伸出雙手感受真摯友情』 本澳大學至友分社獲傑出分社獎
  • 助人為快樂之本! 金沙攜手本澳義工製作三萬五個福袋
  • 澳門教區梁文燕托兒所 加強與家長聯繫和溝通
  • 立方米辦塗鴉賽發掘繪畫潛能
  • 《飄流船廠》話劇本月公演八場
  • 第二屆在台就讀澳生訪黔交流
  • 全澳青創賽初創組初賽18隊入圍
  • 潘雲東副特派員會見兩國駐港總領事

澳闻集纳

2017-06-09 08:30

板營坊會促當局交代原新聞局大樓規劃進度
△板營坊會理事長鄒金玉指出,經濟司司長梁維特曾於2016年11月底表示,原新聞局大樓將會用作青創用途,並會因應街道環境改變,車輛不能進入情況進行設計工作。但事隔半年後,仍未見當局公佈大樓設計的進度,使大樓至今仍然處於空置狀況。
鄒金玉表示,原新聞局大樓位於本澳的旅遊熱點——議事亭前地,是十分珍貴的土地資源,但由於當局的工作拖拉,引致大樓空置逾十年,白白浪費珍貴的公共空間。去年底當局終於表示會將其作青創用途,但至今又過了逾半年時間,坊間仍未見當局公佈任何利用原新聞局大樓的消息,包括設計工作的進度和進行工程的時間表等,她希望當局盡快公佈有關規劃的詳情,並盡快展開活化大樓的工程,使其盡快得到善用,不再讓這珍貴的公共空間持續浪費下去。
鄒金玉又指出,板營區一帶區內長者眾多,又是大多數訪澳遊客必到之處,唯現時該區的休憩空間並不多,僅有議事亭前地、營地大街和營地街市內活動中心有休憩設施供人使用,因此她希望當局在規劃原新聞局大樓青創用途之餘,同時研究將大樓部分樓層改作社區休憩空間,供區內長者、居民旅客使用,使大樓這個珍貴的公共空間設施可以得以充分發揮服務社區和推動旅遊業的功能,回應區內居民多年來要求改善休憩空間不足的訴求。
荔枝碗船廠臨時加固工程
∆文化局早前聯同海事及水務局及土地工務運輸局到路環荔枝碗船廠進行巡查及評估,考慮路環荔枝碗船廠的結構安全,且颱風雨季將至,文化局將對殘危的船廠開展臨時加固工程及加裝圍網。工程於六月初開展,預計於七月中完成。
根與魂─廣西非遺展演系列活動開鑼
∆為慶祝二零一七年“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促進內地與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合作和交流,並讓澳門市民更好地認識祖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及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國家文化部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主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承辦的《根與魂─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於六月八日(星期四)下午五時在議事亭前地舉行盛大的開幕式。
根與魂廣西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包括文藝匯演、專題展覽、手工技藝展示及工作坊,向澳門市民展示廣西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根與魂‧壯鄉情韻-廣西民俗風情文藝匯演》將於六月九日、十日及十一日下午五時,分別在議事亭前地、祐漢街市公園及氹仔嘉妹前地上演,演出涵蓋極具民俗風情的地方戲曲、民族服飾、傳統樂器合奏等精彩節目。而《根與魂‧錦繡八桂-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將於六月九日至八月十三日在民政總署畫廊進行,展示廣西世居民族的傳統編織技藝和服飾,感受其錦被繡服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悠久歷史。
是次系列活動亦安排手工技藝的展示專場,由六月十日至二十五日於盧家大屋進行,讓市民可以近距離感受非遺手工藝的風采;期間亦將一連兩個周六及周日於鄭家大屋及中西藥局(草堆街八十號)開設手工技藝工作坊,歡迎有興趣的市民參加,報名可於即日起登入文化局網頁"活動報名系統"www.icm.gov.mo/eform/event進行,每場二十個名額,倘額滿將以抽籤形式錄取。
根與魂系列活動及更多慶祝“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活動詳情可瀏覽專題網頁www.icm.gov.mo/chd,查詢可於辦公時間致電八三九九六六九九。
藝博館舉辦“館藏一百零八將水滸人物陶瓷及篆刻展”
∆為向觀眾呈現豐富的館藏作品,文化局澳門藝術博物館現正舉辦“館藏一百零八將水滸人物陶瓷及篆刻展”,展出之水滸人物陶塑一百零八個及印章一百九十四方,皆首次於澳門藝術博物館亮相,展期至十一月十九日。
該批以《水滸傳》為主題的館藏作品由澳門國際創價學會理事長李萊德於二零零零年以學會名義,捐贈予當時的臨時澳門市政局,後入藏澳門藝術博物館。該批作品包括書畫、印章及陶塑。本次展覽陶塑作者,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劉藕生,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以大寫意手法捏塑傳統題材,形成鮮明的個人藝術風格,給傳統石灣陶塑藝術帶來一股新風;而篆刻部分則由已故澳門書法篆刻名家林近及其門人黃劻華、曹西強及何斌創作,除反映出作者各自的藝術特色,還展現出其中的傳承關係,是澳門篆刻藝術發展的重要部分。
為配合是次展覽,藝博館於六月八日(星期四)下午六時三十分於該館四樓及三樓曲齋舉行作品欣賞會,出席嘉賓包括澳門藝術博物館館長陳繼春、澳門國際創價學會副理事長陳熾楷、理事李俊鳴、澳門書法篆刻協會會長蕭春源及展覽作者黃劻華、曹西強與何斌。欣賞會由展覽作者現場示範篆刻創作,部份出席觀眾更獲其篆刻作品;展覽期間設有精華遊導賞服務。另六月十一日及七月二日下午四時至四時四十五分將由澳門中樂團於藝博館獻藝,上述活動均免費,歡迎觀眾參加。
藝博館十分重視自身館藏,其中“石灣陶瓷”及“廣東名家篆刻”均為系列收藏,當中包括黃炳、潘玉書、陳渭岩等清末民初以來對石灣陶藝發展產生極大影響的名家作品;篆刻方面則有羅叔重、吳子復、馮康侯等名家作品。在民間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藝博館的藏品將因應不同主題,持續有序進行展示及出版,以饕中外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