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專題故事
  • 要聞
  • 體育
  • 娛樂
  • 產經
  • 即時新聞
  • 澳聞
  • 中國
  • 國際
  • 生活
新聞
  • 盛世蓮花迎雙慶─第二十四屆澳門荷花節 6月14日龍環葡韻舉行
  • 路環食肆重新申請露天茶座准照 須完成整改始獲發准照
  • 三款意粉醬可能含除害劑 市政署籲停止食用
  • 部分客船因颱風取消 漁家樂活動或調整
  • 歐陽瑜率代表團赴美國舊金山交流 促大灣區與美國灣區經貿合作
  • 2024暑期活動網上報名開始 活動共提供逾45,600個名額
  • 三號風球已發出 氣象局料晚間維持
  • 【第三十四屆澳門藝術節】 《夢迴.益隆》節目最新安排
  • 市政署風雨季前加密疏導管護下水道 首季共清出逾260噸垃圾
  • 拱北口岸東南側相關租賃陸地和海域移交儀式今舉行 張永春:改善澳門交通出行環境
  • 新一期居民失業率為2.5% 較上期跌0.2個百分點
  • 實行「管委會+公司」運營架構 珠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揭牌亮相
  • 歐陽瑜率團赴美出席中美灣區對話 冀用好澳門優勢助力灣區發展
  • 獲認證24澳科企年營收近23億 當局多措促澳琴科技產業協同發展
  • 紅街市復業 首日運作暢順 市販互助會倡放寬攤販自行轉型
  • 4月貨物出口總值按年升42% 首四月對外商品貿易總額481億
  • 銀娛世界女排聯賽第三日 意大利及日本隊戰勝各自對手
  • 【第三十四屆澳門藝術節】 《夢迴.益隆》節目最新安排
  • 氣象局:明日較高機率掛三號風球
  • 氣象局發出一號風球 料明日清晨維持

超市「賣袋」年賺千萬 「限塑」變「賣塑」

2017-06-13 00:09



內地消費者在超市購物,一般會直接花上幾毫錢購買一個塑膠袋。 (互聯網圖片)





內地外賣每天產生的塑膠袋可覆蓋42萬平方米,15天後就能覆蓋整個杭州西湖。 (互聯網圖片)


為保護環境,減少濫用塑膠袋產生的污染,內地從2008年6月正式施行「限塑令」,但由於監管不力、環保袋等替代品吸引力不足,以及政策本身的局限性,「限塑令」推行九年多以來,變得名存實亡,甚至淪為「賣塑令」,超市藉「賣袋」每年賺逾千萬元(人民幣,下同)。同時,近些年隨互聯網興起的快遞業和外賣業,使塑膠使用量劇增,而原有「限塑令」還缺乏有效的優化更新。小小的塑膠袋正挑戰著環境的承載力。

九年前的「限塑令」明確規定,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膠購物袋;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購物袋。各地區隨後跟進實施這一政策,比如廣東就規定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無償或者變相無償向消費者提供塑膠購物袋的,由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以10,000元以下罰款。

官媒《人民日報》近日報道,九年過去了,「限塑令」幾乎名存實亡。在消費者購物的過程中,小商鋪直接提供免費塑膠袋,而消費者在大商店直接花上幾角錢購買一個塑膠袋。至於理論上應該用來代替塑膠袋的環保袋在很多超市根本不見蹤影。還有些商家通過網絡推廣塑膠袋,付款時掃碼關注,就能免費得「袋」。

消費者:塑膠袋比環保袋方便

塑膠袋為何屢禁不止?有內地市民表示,塑膠袋需求量大,主要不是因為免費或者便宜,而是方便,「限塑令」剛出台時,他也使用過布袋等環保袋,可是面對環保袋需要經常反覆清洗的「麻煩」,最後還是放棄了這個替代辦法。據中新網此前報道,「限塑令」的宣導者之一、浙江省人大代表陳飛,曾在「限塑令」剛剛開始實施的時候,自掏腰包,向市民免費贈送上萬個菜籃子。但陳飛坦言,推廣的效果並不好。

監管部門鞭長莫及

此外, 早期執行「限塑令」階段, 超市、市場幾乎天天有人檢查政策的執行效果,所以效果顯著,但由於塑膠袋生產企業眾多,銷售管道和使用場所更多,隨著時間推移,監管部門鞭長莫及,懲罰力度愈來愈小,檢查次數愈來愈少,最終默許商家對塑膠袋的肆意使用。很多市民甚至認為,「限塑令」出台的目的就是「付費使用」。

快遞膠袋可繞赤道400多圈

在既有的困境之外,「限塑令」還面臨新的難題。近年來,快遞業和外賣業興起,原有「限塑令」僅規定,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場所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那麼餐廳「打包」、快遞包裝是否也應聽「令」行事?據統計,快遞行業一年需要120億個塑膠袋、247億米的封箱膠帶,可以繞地球赤道400多圈。外賣產生的塑膠垃圾也在成倍增長,各大網絡訂餐平台完成一天訂餐量需要4,000萬個餐盒(一年146億個餐盒)。

環保人士:應嚴控生產銷售

有環保專業人士指出,「限塑令」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價格槓桿提高大眾環保意識、保護環境, 不能聽任「限塑令」成為一紙空文。政府應嚴格控制生產環節,打擊違規生產超薄塑膠袋黑作坊,嚴格監控批發、零售、消費等環節。只有多方合力,才能令行禁止。但歸根到底,還是要改變消費者的行為,使少用或不用塑膠袋成為公眾的自覺行動。

內地外賣市場火爆,但在龐大的訂單量背後是不容忽視的環境污染問題。根據內地三大外賣平台「美團外賣」、「餓了麼」、「百度外賣」公布的數據,這三家外賣平台的日訂單量大概700萬張單,按照每一筆訂單外賣用一個塑膠袋、每個塑膠袋0.06平方米計算,每天所用的塑膠袋可覆蓋42萬平方米,大約相當於59個足球場的面積,大約15天即可覆蓋一個杭州西湖(面積約6.39 平方公里)。

有經營外賣的店主表示,外賣時附上的餐盒、筷子和膠袋,成本大約一元。由於成本低,餐廳大多是一次性使用,以方便顧客。但多家再生資源回收公司都表示,對這些東西不感興趣,因為它們回收清理成本太高、回收利用價值太低,而這些垃圾沒有專門機構回收,只能被當作生活垃圾處理掉,一般直接焚燒或填埋,還有部分遺留在環境中,由於傳統塑膠在自然環境中降解的時間幾乎要200至1,000年, 對土壤和水體造成極大傷害。

力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