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正報
新聞
  • 青少年流行時裝技術大賽冀發掘新血
  • 鄭志強自評六、七十分
  • 立會保障人權工作應多做 歐安利臨別贈言
  • 會否再獲委任 馮:點知事頭點睇?
  • 回歸館將展出饒宗頤荷花佳作
  • 陳明金寄望年青人
  • 駐澳門部隊政治委員調整
  • 韓男來澳輸光兩年來盜竊維生
  • 主席依依不捨送別來屆不選議員
  • 社工局冀明年推 無障設計建築 指引
  • 體奧會與中銀連續四年辦獎學金計劃 昨101人獲「優秀運動員中銀獎學金」
  • 責罵應對子女情緒適得其反 鼓勵學習正向態度處理情緒
  • 『伸出雙手感受真摯友情』 本澳大學至友分社獲傑出分社獎
  • 助人為快樂之本! 金沙攜手本澳義工製作三萬五個福袋
  • 澳門教區梁文燕托兒所 加強與家長聯繫和溝通
  • 立方米辦塗鴉賽發掘繪畫潛能
  • 《飄流船廠》話劇本月公演八場
  • 第二屆在台就讀澳生訪黔交流
  • 全澳青創賽初創組初賽18隊入圍
  • 潘雲東副特派員會見兩國駐港總領事

香港回歸20周年 李慧琼回望參政議政

2017-06-16 07:30

【香港中通社6月15日電】 (香港中通社記者 林日生 )1999年,25歲的李慧琼參選香港特區回歸後的首次區議會選舉,即當選成為香港最年輕的女性區議員。現在已成為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和立法會第一大政團民建聯“掌舵人”的她,日前接受了香港中通社專訪,細數香港回歸20年來歷經的變化與挑戰。
1997年,李慧琼剛從大學會計系畢業,即加入了香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開啟職場生涯。
“記得當時適逢紅籌國企來香港上市的大時代,我感到國家改革開放對推動香港經濟金融事業的實質作用。現在回想起來,很多家國企紅籌來香港上市我都有參與”,她說。
然而,原本期待在會計事業上大展拳腳的李慧琼,卻因好奇心,輾轉踏上從政道路。
“當時的政治氣氛與現在很不同,‘從政’感覺是很神秘的,沒有像現在那麼公開和廣泛討論,當年的區議員也很成熟。出於好奇,我便在朋友的邀請下到社區當義工。當時像我一樣選擇的年輕人可說是少之又少。”
1999年香港回歸後的首次區議會選舉,李慧琼獲邀參選,但選情卻被看淡。“我在社區的服務時間短,既沒有參選經驗,也沒有人脈網絡,當時料定會輸的。記得我與媽媽商量是否參選,她還跟我說:‘你還是努力當好會計師啦,你不可能贏的’。我那時候只是覺得,人生沒有多少機會可以參選,既然有人邀請我,我可以試一下。”
用李慧琼自己的話說,她就這樣“膽粗粗”地打開了從政的門,成為了當時香港最年輕的女性區議員,並自此與政治結緣。
2004年,她首度參與立法會直選,雖未能晉身立法會,卻積攢了經驗與人氣;至2008年排在名單首位再次出戰,李慧琼不僅最終勝出,更成為該區之選票最高。
“2004年是一個艱難點,香港雖然順利回歸,市民繼續‘馬照跑,舞照跳’,大家對於回歸後的生活和‘一國兩制’是滿意的,但同時因為金融海嘯、負資產、沙士等因素,市民的怨氣也多。當年很多人懷疑我參選的決定,或者覺得我這決定很傻。但我當時跟自己、跟身邊的人說,我要以實際行動告訴大家,社會需要有建設、實事求是的力量在議會撐住香港”,她憶述。
從2008年當選立法會議員並連任至今,李慧琼坦言對於立法會內議政文化的轉變印象十分深刻。
“以預算案拉布為例,我記得首次拉布是天大的新聞,當年幾乎一連幾天成為了新聞的頭條,大家都非常關注議會運作。但及至現在,拉布已經常態化,大家都已對拉布習以為常。拉布常態化、議會暴力化等,不幸地已成為立法會一部分。”
她批評,民主的精神是要包容不同意見,但抗爭文化卻是劣質民主的表現,“立法會的影響力很大,每天有很多的鏡頭都對準這裡,抗爭文化的不斷擴散,會使社會間不同矛盾的對立大增。抗爭文化引入議會後,行政和立法關係惡化,拖慢施政。”
對此,她認為立法會內的建制力量應“化被動為主動”,特別是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在即,應鞭策行政機關加快施政。
對於“一國兩制”20年來的實踐,李慧琼認為是挑戰與成績並存。
“‘一國兩制’是一個創舉,事實上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容許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並存。透過此一創新制度,讓香港順利回歸,而且20年間香港經濟平穩發展,民主穩步向前,繼續成為全球自由度和競爭力最高的城市之一,這些都是‘一國兩制’的設計所給予香港的成績”,她結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