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門新聞
  • 國際新聞
  • 科技資訊
  • 影視娛樂
新聞

團體辦座談會 探討大灣區城市群發展

2017-06-23 00:38

兩會負責人與嘉賓合照

座談會探討大灣區建設

【特訊】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與江門同鄉會昨日聯合舉辦「澳粵同心:共商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意見」座談會,社會民生促進會會長陳溥森認為,要使澳門融入大灣區城市群發展,除應根據澳門自身優勢精準定位外,在思路上也應跳出舊有思維、超越過去傳統上的粵港澳跨境合作模式,勇於衝破行政區域限制,充分利用「擁海抱灣」的獨特地理條件,與周邊城市「合群連河」連成一體,開展各種經濟活動。他認為,可考慮採用「飛地經濟」合作模式,在審批流程、行政許可、市場執法、資金運用等領域的標準對接和結果互認,為土地、人才、資金等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動提供可靠的保障,促進一程多站的旅遊業發展。
座談會昨日下午三時假江門同鄉會會址舉行,由澳門江門同鄉會副會長梁振權主持,立法議員麥瑞權、鄭安庭,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會長陳溥森,江門市政協澳區委員黎榮添,澳門江門商會會長、新會區政協澳區委員劉朝盛,鶴山市政協澳區委員陳少清,鶴山市政協澳區委員胡國威,江門市政協澳區委員、建築師劉家裕,新會區政協澳區委員田漢華,開平市政協澳區委員方煥興,台山市政協澳區委員鄺日明、陳文仕、楊靖,工商金融界代表羅彩燕,青年代表夏俊英,電子業界人士余子文,美容業界代表黃明光,餐飲界代表黃德秋等出席。
陳溥森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把香港、澳門兩個特區和珠三角九個城市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共同打造世界級的城市群,實際上在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帶,這是國家的重要戰略,是深化改革開放的新創舉。要使澳門融入大灣區城市群發展,除應根據澳門自身優勢精準定位外,在思路上也應跳出舊有思維、超越過去傳統上的粵港澳跨境合作模式,勇於衝破行政區域限制,充分利用「擁海抱灣」的獨特地理條件,與周邊城市「合群連河」連成一體,開展各種經濟活動,他認為,可考慮採用「飛地經濟」合作模式,在審批流程、行政許可、市場執法、資金運用等領域的標準對接和結果互認,為土地、人才、資金等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動提供可靠的保障,促進一程多站的旅遊業發展。
他表示,澳門與江門有著緊密的地緣、人緣、親緣關係,歷史淵源深厚,兩地具有資源互補優勢,如澳門財政充裕,但人少地窄,經濟活動空間有限,難以舒展拳腳,而江門土地遼闊、海洋深遠,唯發展資金不足,可否考慮採用「飛地經濟」的合作模式,即兩地打破原有行政區域限制,通過跨空間的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實現兩地資源互補、經濟協調發展,以便在審批流程、行政許可、市場執法、資金運用等領域的標準對接和結果互認,為土地、人才、資金等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動提供可靠的保障,促進一程多站的旅遊業發展;他建議對發展園區、海島經濟、醫療養老等項目展開聯手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促進企業項目的轉移和承接。
鄭安庭表示,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服務平台」,同時也是優越的國際自由港和單獨關稅地區,特區政府應把握獨特優勢,積極參與灣區建設,發揮「精準聯繫人」的角色,成為大灣區城市與葡語國家雙向開放的平台,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實現協調發展;澳門是個微型經濟體系,產業相對單一,城市發展空間有限,他認同「錯位發展,優勢互補」應該是特區政府在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需要理性思考的方向。
他指出,澳門的服務業與第三產業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優勢,但自推動粵港澳「一程多站」旅遊精品線路以來,這種旅遊模式並沒有引起本地業界的參與,粵港澳的合作難以體現一定的成效;他認為,特區政府應思考如何發揮澳門優勢的同時,更應思考如何與大灣區個城市間「優勢互補」,從旅遊管理人資方面的合作,到交通、通關制度方面調整,通過構建「灣區一小時交通圈」,減少因制度及邊界造成的交通阻滯,令「一程多站」能夠取得更大的實踐性。
鄭安庭表示,由於澳門目前存在人力資源短缺,城市建設和城市基礎設施發展相對滯後、行政法制尚需改革等不足之處,加上粵港澳三地制度上的差異,這些挑戰和問題形成了目前推動澳門在區域合作上的阻礙,也是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中需要突破的「瓶頸」,需要政府繼續強化與其他城市的協調與聯絡機制,做到雙方合作互惠共贏,在策略、機制、思維上都有所創新。另外,改善社會民生,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綠色、宜居、宜業、宜遊的世界級城市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點之一,這與澳門建立宜居宜遊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是相輔相成,他希望政府能夠優先以「創新」的思維推動與大灣區城市間民生項目的合作;總而言之,澳門要充分參與到大灣區建設中,除「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外,還需以「創新」思維平衡各方需求,達至利益最大化,突破原有的思想和制度上的限制,具體落實「澳粵齊心合作」,使澳門與灣區各城市之間合作達到共贏。
麥瑞權認為澳門要配合和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重大政策,首先就必須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改善自身的不足,才能有足夠的條件迎接各種發展項目,包括要創造好的法制環境,盡快完成輕軌工程,三地政府建立更緊密的「直線」聯動機制。

濠江日報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