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澳聞
  • 經濟
  • 要聞
  • 體育
  • 藝海
  • 即時新聞
新聞
  • 街總組織千名長者遊濠江
  • 夏威夷小結他班報名
  • 探索內在小孩工作坊報名
  • 無極氣功會赴浙江培訓
  • 繪畫治療課程報名
  • 城鎮景觀培訓介紹文遺法
  • 扶康會寶利推母親節禮品
  • 天主教聯助學生認識演藝行業
  • 粵華學生認識工業前景
  • 培華讀書日傳承經典文化
  • 新華赴珠八中教研學習
  • 濠江師生感受福建非遺
  • 勞校親子遊長隆祝雙慶
  • 日內瓦發明展勞校創佳績
  • 城大學者研社會好客表現
  • 身份證明局參展旅博會
  • 澳大葡語演講賽頒三甲
  • 民眾願景中科城市加強合作
  • 佛光青年參加亞聯會
  • 江門灣區辦經民聯探民生融合

廖嘉豪:前瞻目光完善應急機制

2017-09-13 06:35


    避免系列文物再受破壞

    廖嘉豪:前瞻目光完善應急機制

    有份參與清理廟宇活動的文物大使協會創會主席、文遺研創協會會長譚志廣稱,保護文物不是口號,需坐言起行。文物志工隊無論是動員人數或組織效果上都超出預期,不少人並非協會會員,但同樣熱衷保育本土文物,足證多年文保宣傳見成效,尤其植根青年心中。

    志工龐朝暉稱,救災期間,每位文物志工家裡都停水停電,部分成員兩天沒洗澡,但在緊急關頭,衆人仍選擇投身清潔社區行列,冀為社會服務,獻出一分力量。同時為保存所有澳門共同擁有的文化資源,儘管磚木構成的文物建築在風災前顯得脆弱,但志工們願意肩負重任,盡力保護文物。

    謹記教訓查找不足

    澳門得天獨厚,擁有數量足以令人稱羨的珍貴文物,這些文物建築至今仍屹立不倒,並不意味着它們能夠一直抵受各種天災的威脅而永續存在。“天鴿”的無情吹襲,證明了百年文物脆弱的本質,如石敢當行台、譚公廟都有不少文物在風災中遭到無法修復的破壞。

    廖嘉豪稱,本澳四十四間廟宇、十七座教堂及其他文物建築,因彼此間的地理特點、管理方式不同,在風災中受損程度亦有差異。換個角度思考,文化部門不但掌握着所有文物建築資訊,同時是獲得最新災難訊息的單位,加上本身擁有相當動員能力,希望未來能制訂好防災及救災方案。跨部門謹記教訓,查找不足,以前瞻目光完善應急機制,避免系列文物再受破壞。